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建站频道>>热点文章

刺激3亿用户神经 微信收费之争四大疑问解读

http://www.hebei.com.cn 2014-07-11 15:4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微信收费”,这原本是电信运营商与腾讯之间的商业博弈,目前却演变成了一场不断升温的全民大讨论。收费与否和怎么收,在困扰着运营商和腾讯公司的同时,也刺激着超过3亿微信用户敏感的神经。

  昨天,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司长张峰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政府不干预微信收费问题,经营者需根据市场情况来决定其是否收费。随着收费之争回归市场,运营商和腾讯公司之间待解的问题还有很多。

  □进展

  工信部:政府不干预微信收费

  对于微信收费的讨论已经发酵了数月,在运营商与腾讯僵持不下的情况下,主管部门工信部的态度就显得尤为关键。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司长张峰昨天表示,工信部鼓励和支持包括微信在内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发展。针对这些新业务,政府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即由经营者根据市场情况来决定其是否收费。

  此前,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表示,运营商向腾讯收取流量之外的费用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运营商绝不能利用垄断地位去遏制互联网增至业务的发展。他表示,工信部正在协调运营商微信收费一事。此番表态中,“协调”一词也说明,在这件事上,工信部不大可能变成裁判员来敲定结果,而更多的是担任调停员的角色。

  而在昨天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给予了更为明确的回答。“微信从2011年推出以来,该业务是否收费或者怎么收费都是由其经营者依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的,政府部门没有干预,未来工信部也将坚持这一原则。”张峰强调,对于腾讯向用户承诺的“微信绝不会对用户收费”,工信部对此表示支持和欢迎。至此,微信收费之争再次回归市场,而运营商和腾讯公司之间仍然有很多问题待解。

  □解读

  为何收费?

  担心信令风暴

  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对于腾讯应用的不满由来已久。在去年12月份的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就在发言中提到“腾讯QQ占用运营商资源非常大,原来的一些机制不太适合传统运营商的网络设计。”不过究竟哪里不适合,李跃并没有细说。

  今年3月份,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道出了微信业务给运营商带来的压力,称微信仅为中国移动带了10%的移动数据流量,却占用其60%的信令资源。这也被外界理解为向微信收费的直接原因。

  据了解,微信这样的应用,为了保证实时向用户推送信息,需要隔一段时间向外发送一个信令以保证自己不被网络自动关闭连接,这种信号也被形象地称为“心跳”。据业内人士透露,以中移动的2.5G网络为例,大约5分钟左右空闲连接就会被关闭,因此微信Android版本选择以“5分钟”为周期发送连接心跳,这也就是说,每部装有微信的Android设备,即使每天什么操作也没有,也相当于发送了近300条短信。

  而作为网络交互的控制信号,“信令”请求超过网络处理能力时,会引发网络拥塞甚至雪崩效应,即所谓的“信令风暴”。按照中国移动公布的数据,微信已经占用其60%的信令资源,但仅仅带来了10%的移动数据流量,换言之,在占有大量资源的同时,微信并没有为移动带来与之相匹配的收入,同时还会影响到其网络质量。这对于移动来说,当然是很不划算的,因此提出收费的要求,也在情理之中。

  隐藏收入困境

  对于微信等业务带来“信令风暴”的可能,腾讯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李易表示,解决“信令风暴”真正有效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运营商对现有网络进行升级扩容。

  北京邮电大学曾剑秋教授指出,目前使用的信令网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微信这类OTT业务(互联网企业越过运营商而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和数据服务业务),现在突然要在这个方面占用一些技术资源,对于运营企业来说,在网络架构方面可能要重新改变。

  建网需要成本投入,这似乎也让运营商的收费行为找到了依据,但是反对的声音同时存在:运营商是通过建网后提供的资源和服务盈利,而建网的成本不应该被转嫁到其他人的头上。其实,在网络建设的成本与收入之间,运营商确有苦衷。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多年来一直对运营商发展3G业务持反对意见,他的认为,3G网络在投入高成本建网的同时带来高流量业务,但流量业务为运营商带来的收入却远远低于传统2G业务,成本与收入之间的逆差也使得全球3G运营商几乎都在赔钱。虽然他的“3G必死”的论断未必在业界获得认可,但在3G乃至4G时代运营商面临的收入压力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看似财大气粗的电信运营商始终盯着微信不放。

  此外,资深互联网分析人士王云辉指出,由于中国超过90%的服务器和骨干网都掌握在联通和电信手中,微信作为短信、电话业务的“掘墓人”,3亿用户产生的流量,确实给中国移动产生了成本负担。所以,中国移动对于微信收费的反应比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都要猛烈。微信3亿用户产生了巨大的流量,如果没有补贴,只收取用户的流量费,运营商是赚不到钱的。因此,中国移动向腾讯收费,真正的理解,应该是用户交的流量费与运营商成本之间的剪刀差。

  收钱实为收权

  在有些人看来,运营商即便从腾讯处收到了微信费用,相对于建造和升级网络的成本而言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但实际上,中国移动收费的目的似乎又不仅仅是为了钱,有观点认为,微信收费之争,关键并不是钱,而是对于话务权的争夺。

  中国移动研究院顾问王辉4月9日在博客中发布一篇文章,称“微信收费与否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双方都在抢夺行业的话语权。”这篇文章中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微信等一系列的社交通信类软件,通过数据流量进行移动通信交互,完全“跨越”了运营商的短信这一业务的使用;同时,微信开发的语音对讲功能,也冲击了运营商的语音业务,给运营商的盈利和维护带来巨大挑战。因此,这次的微信收费之争,本质的内容是运营商对于“管道”被过分践踏的无奈反击,也是以腾讯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企业企图摆脱底层束缚,争做行业大佬的意图体现。

  王辉认为,如果微信不收费,相当于行业默许了腾讯这种践踏运营商“红线”的行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腾讯之后平步青云,业务可以毫无保留地凌驾在运营商之上,而各类其他的即时通信类软件会纷纷毫无顾忌地使用运营商的网络资源。

  在他看来,运营商如果丧失了对管道的绝对控制权,就会看着互联网企业在管道上为所欲为,而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维护。“如果整个行业秩序颠覆了,将造成无法控制的局面,受伤的还是用户本身。”

  □追问

  向谁收费?

  只可能运营商向腾讯收

  互联网业内资深人士王云辉表示,微信收费这件事,从一个产业内部的讨论问题,升级为一个公众热点事件,其实背后有很多舆论战。一开始,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工信部部长苗圩透露的信息,是“运营商希望向微信收费”,但在随后的网络上,这个说法被大量地解读为了“运营商正要求,让微信以后进入收费模式”。

  随后,腾讯董事长马化腾和腾讯总裁刘炽平都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微信不应该也不会针对用户收费”。微信团队也发布了公开声明称,“微信要对用户收费”纯属有人恶意造谣,请用户不要相信谣言,微信绝不会对用户收费。

  目前,微信用户已经超过3亿,向用户收费无疑是一件犯众怒的事情。王云辉指出,真正的情况是,此前相关各方争论的,只是运营商要不要向腾讯收费,并未有丝毫涉及用户。“在中国目前的网络环境中,没有谁会傻到向所有用户直接收费,就像腾讯QQ,这么多年没有直接收费,一样能够赢利。只要有了用户,有的是赚钱的办法。”

  互联网分析人士李忠存指出,运营商其实已经向普通用户收了流量费,再收费属于重复收费,毫无道理,用户也不会接受,已经有七成用户表示如果再收费会弃用微信。他认为,运营商和腾讯都不会直接对用户再收费。最多是腾讯给运营商再额外付一笔信令占用费,而微信用户依然只付流量费。

  □讨论

  该不该收费?

  运营商究竟应不应该向OTT业务收费,这样一个命题即便是在通信和互联网行业内部,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尤其是近一段时间,很多行业专家都在各种场合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更不在少数。在探讨此话题的某电视节目录制现场,甚至出现了两位专家因观点不同进而直接语言攻击的情况。

  反对收费

  3月31日,马化腾在深圳IT领袖峰会上明确表示,微信大大增加了运营商的数据流量,与运营商的关系应该是“双赢”。而运营商指责微信造成网络堵塞是因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只按原有模式设计和采购,没有考虑数据流量快速增加的问题。他的逻辑是,信令问题是运营商自己技术问题,对微信单独收费没有理由,毕竟微信给运营商带去了流量收入。

  互联网分析人士孙杰指出,国外类似业务基本没有收费的先例。其实,国外的运营商也面临成本压力,可能也想过收费。但要收费可能并不容易:不仅面临法规的诸多限制,还担心因为同行竞争而失去用户。比如,在中国还有米聊,微信一旦收费,米聊就有市场机会。

  中国计算机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运营商强制微信收费没有依据,“多年来,这些垄断企业仅凭借垄断经营便可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不思进取,不在技术上加以创新。而对于出现的新技术的应用,不是改进自己的技术、提高竞争力,而是企图借助垄断地位和行政手段加以限制、阻挠和封杀,这和当年中国电信企图封杀IP电话、强制手机不能使用WiFi如出一辙。”

  资深评论人士魏英杰指出,实际上,用户在使用微信时,已经支付了流量费。不管这一费用是通过何种方式支付,运营商已从中获得利益。如果对微信进行收费,这就等于是二次收费,或者说变相提高费用。众所周知,国内的手机流量使用费并不算低廉,再对微信进行收费,颇为不公。

  支持收费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李易表示:必须正视信令风暴的存在。“信令风暴”确实存在且对现有的运营商网络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忍无可忍要向腾讯出手收费,而他本人也是“收费有理”这一观点的支持者。

  李易认为,为了解决“信令风暴”的问题,运营商必须对网络进行升级,就要有大量的人力、资本的支出,而作为占用信令通道大头的腾讯,也应该为此承担一部分费用。他建议,运营商对于腾讯的收费模式,可以采用频段占用费的方式,或者是在升级网络的投资成本中确定一个比例由腾讯来承担。

  而对于微信会不会向用户收费,李易认为这应该由腾讯根据市场情况来决定,与运营商是否向腾讯收费无关。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剑秋指出,信令二次收费是伪命题。过去对信令通道可能占用较少,不涉及费用问题,而现在占有多了,考虑增加费用并不算是二次收费;同时这种收费是互联网企业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结算,与用户也是没关系的。曾剑秋表示,在未来,通过在技术上将OTT业务考虑进运营商的顶层设计,在业务模式上,将增值业务与免费业务打包在一起等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现在运营商遇到的OTT收费难题。

  □展望

  能否收成?

  取决于腾讯的态度

  虽然在运营商看来,向微信收费是理直气壮的事情,但是最终是否能够真的拿到钱,恐怕还不是运营商自己说了算的。通信专家项立刚就认为,如果腾讯最终不点头,运营商收费的打算可能会落空。

  “如果腾讯坚持不愿意为微信交费,运营商实际上拿它没有什么办法。”项立刚分析称,即便腾讯不向运营商交费,在现在的情况下,运营商也不可能封堵网络,或者通过技术手段使微信的用户使用体验下降,因为那必然会造成用户的强烈反对。“如果从一开始就定下收费标准还可以,之前免费现在提出要收费,运营商确实不占据主动,更多要看腾讯的态度了。”

  运营商内部存分歧

  之前,工信部曾要求运营商提交一份解决此事的方案,但时至今日,方案并没有能够形成。据运营商内部人士透露,在如何对待微信业务上,三家运营商的意见并不统一。

  在微信收费上,态度最坚决、表态最多的当属中国移动,除了移动领导多次公开提及微信外,对外揭开“信令风暴”的也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在一次公开采访时对于OTT企业和运营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吃水不忘打井人”的说法,但联通在要求微信付费上的声音并不强烈;中国电信在此事上的态度则更为低调,其董事长王晓初曾表示,微信尚未对电信的业绩造成影响。

  项立刚表示,三家运营商在此事上意见不一致并不奇怪,因为微信对他们的影响程度不同。中国移动用户数最多,大多数的微信用户都是中国移动的用户,同时移动主要使用的还是2G网络,频段资源很紧张,因此受微信业务冲击最严重;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一来3G网络较为成熟,二来用户数量远远少于移动,其网络并没有面临大的考验。

  以此看来,运营商之间在此事上存在分歧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三家运营商不能形成合力,则在与腾讯之间的博弈上,势必会处于下风。

  已开始坐下来协商

  最近,微信和运营商实际上已经开始“坐下来谈”了。腾讯微信团队发布公开声明称,对于微信占用运营商通信网络信令资源过多的问题,腾讯主动抛出了解决方案缓和关系,称已启动2.5G网络优化计划,正在和运营商运维部门共同探讨信令解决方案。

  马化腾本人表示,运营商、应用服务商、网络设备厂商和手机终端厂商四方一起合作,不仅可以大幅提升信令资源效率,还能大幅降低手机耗电。“多方技术合作是正道,腾讯技术团队将在下一代产品试验研发中的动态智能变频心跳技术。”不过,这套解决方案的细节腾讯内部还在与运营商协调制定,暂时没有更多细节公布。

  王云辉指出,腾讯向运营商交费或许难以避免,差别只在于多少。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被放大的外部舆论走向,也将会成为双方讨价还价的砝码。微信商业化是必然趋势,运营商收不收费,微信都一样会商业化。与中国绝大多数互联网应用一样,微信未来的商业化路径,必然还会是在免费的基础服务之上,提供用户自愿购买的增值服务,并以用户为资源,获取广告等其他收入。即使运营商不收费,微信作为一个商业化产品,也必然会走向商业化,而即使运营商收费,腾讯也同样不大可能对微信的基础服务收费。所以绝大多数民众理解的“微信免费时代将结束”,是一个彻底的伪命题。

关键词:微信,神经

稿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赵文强
普及型:100M空间 60M邮箱空间 仅适用小型企业用户
350元/年    详细信息>>
基础型:200M空间 60M邮箱空间 仅适合小型企业用户
500元/年   详细信息>>
论坛型:300M空间 60M商务型邮箱空间 100M
MSSQL数据库 650元/年      详细信息>>
商务型:500M空间 100M商务型邮箱空间 中型企业用户使用 950元/年    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