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组图片在保定市民微信朋友圈刷屏,图片中一位扶起倒地共享单车的少年获众多点赞,成为小小“网红”。今年以来,从竞秀区勇救落水老人的好市民石磊,到清苑区接力救出落水儿童的6名正能量中学生,再到望都县冰窟救人英雄群体……无论是危急时刻担当大义,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善举,保定一次又一次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落地生根: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形成“好人现象”
保定是座出英雄的城市。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凭借着在这片热土成长起来的一个个英雄人物和模范群体,一次又一次挺立在时代潮头。
35年扎根太行,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把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化作太行山上一片绿、群众致富一条路。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称他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为了一个永远的约定,爱心接力十几年默默照顾同学家人,诠释了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
“油条哥”刘洪安,全国道德模范,坚决不用复炸油,用自己的朴实言行解读着“诚信经营、良心做事”,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一股强大的诚信“冲击波”;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奉献精神,扎根边疆、倾心育人,兑现了“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的承诺;
…………
一个个奋勇争先、诚信道德的模范,一个个爱心涌动、默默奉献的英雄,都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成为诠释新时期保定精神的新亮点、新标签,带动起全城1100万干部群众投身善美保定的建设大潮。
截至目前,全市共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4人、“中国好人”76人、河北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30人,评选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大类860名“保定好人”,树立了抓文明城市建设的标杆。
静水深流:大善至美折射保定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精神文明建设“好人现象”之所以长盛不衰,根源于古城保定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崇文厚德的人文底蕴。作为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定有3000多年历史,早期的唐尧文化、后土文化点燃了保定的文明之光,春秋时期的燕赵文化成就了保定“督亢之地”的美誉。历史上的荆轲刺秦、闻鸡起舞等典故,以及现代时期的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等事迹广为传颂。这种文化精神和信仰,形成了保定人民尚文尚武、诚挚忠厚、重义守信等性格特质,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保定人前赴后继、继往开来。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保定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古城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用文化滋养精神,激发群众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定市深入挖掘整合始祖文化、诚义文化、书院文化、直隶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大学城、冠军城、作家城、旅游城、爱心城、英雄城、拥军城等特色文化优势,将文化元素纳入城市规划和建设,打造“善美”城市名片。同时,举办以保定革命历史为背景的红色电影展演,以红色旅游为内容的“红色文化季”,将传统文化打造成全新品牌,实现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效对接。
保定的“好人现象”,以凡人善举为特征,彰显了主体的大众性和行为的先进性,打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定样本”。
根须深植: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寻找情感上的共鸣。“保定好人”评选活动,通过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小节,引证出大爱、大善,引领人们从小处着手,从细节“入口”,促进道德的养成、品格的升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融为具体的可推广、可普及、可学习、可发展的思想和行动,产生出覆盖全面、远近皆宜、老幼可学的示范效应,使“保定好人”评选表彰成为培树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与载体。
好的典型需要好的载体。以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为原型,保定市组织相关人员创作、编导话剧《约定无期限》《油条哥》《胡杨·红柳》,形成“善美保定三部曲”。这种用艺术形式讲述的保定故事,带给观众泪水、欢笑,更有心灵深处的震撼和精神世界的洗礼。
在保定市广大农村,把党小组建在基层最活跃的文化细胞上,也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农村落细、落小、落实的生动实践。曲阳县共有300多个民间文化团队长期活跃在广大农村,目前已有107个民间文化团队建立党小组。该举措从根本上解决民间文化团队存在的先天不足,打通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真正能够享受到喜闻、乐见、愿学的文艺产品。
从一次感动,到一场洗礼;从一个人,到一座城市……道德力量已经深深融入保定人民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正日益转变成保定人的实际行动、保定的发展成果。
无数的“保定好人”正从保定的万家灯火中走来,为新时代新保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见习记者 陈元秋 本报通讯员 吴迪 李忻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