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库:用创新与坚毅书写镜下病理人生

2018年07月02日   作者:



内容提要:有这样一类医生,他们从不接触患者,但每一个决定和诊断却关乎着患者的生与死。

  有这样一类医生,他们从不接触患者,但每一个决定和诊断却关乎着患者的生与死;他们从不上手术台,但手术医生的治疗方案由他们左右;他们不是法官,每天却重复着断案一样的工作……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病理科主任张金库从事病理诊断、细胞学研究20余年,在显微镜下他凭借练就的一双“火眼金睛”,杜绝“冤假错案”,用创新与坚毅书写镜下病理人生。在日前公布的201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表彰名单中,张金库主任榜上有名。

  张金库是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病理科主任,从事病理诊断和细胞学研究20余年的他和病理切片打了半辈子的交道,10余万例的阅片经历,无一例差错。每天慕名前来的外院患者络绎不绝。

  病理会诊对于一个三甲医院病理科主任,是再日常不过的工作了,每天清晨,他都是早早来到办公室,那些急待定论的病理切片,早已整齐的码放在那里。“主任,这是一位外地患者送来的切片,她已经辗转多家医院,目前诊断仍不明确,请您会诊。”遇到疑难病例,张金库主任立马来了精神,他顾不上换上白大衣,就接过切片熟练的放到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起来。通过结合病史及组织形态,张金库主任做出了最终的诊断:“这是一例罕见的软组织肿瘤——磷酸盐尿性间叶瘤,会引起患者钙磷代谢障碍,导致持续性全身骨及关节痛,赶紧联系她的临床医生,完善相关检查。”张金库主任在病理诊断中的这份自信源自他20余年的经验积累,更源自他对病理事业的不懈追求。

  

  几年前,一位来自山区的患者被当地诊断为食管高分化鳞癌,因为家境困难,在四处筹借手术费用的同时,经人介绍,抱着一线希望来到第一中心医院病理科,求助于张金库主任,张主任仔细观察了显微镜下形态后,对他说:“这不是癌,而是返流性食管炎引起的鳞状上皮增生,极易和癌混淆。”患者及家属听到这个消息,喜极而泣。经过几年的随访,患者状态良好,这进一步证实了张金库主任诊断的准确性。

  前不久,一位患者被外省某知名医院诊断为肺腺癌,张金库主任看了片子后十分肯定给出了结论:腺瘤。癌与瘤一字之差,对患者而言,这简直是从死到生的巨大转折。这样的场景不知发生了多少次,这种生死转折几乎每天都会在病理科上演。就像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张金库凭借他的火眼金睛,在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里斩妖除魔,去伪存真。

  张金库主任经常对科室人说:“做病理工作,如履薄冰,来不得半点马虎,稍一疏忽,放过蛛丝马迹,就可能导致诊断上的失误,轻则延误患者病情,重则会给患者带来无法弥补的创伤,没有过硬的基本功,也做不了好判官。”

   他在严格要求团队的同时,也带头身体力行。他坚持和病理团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研究,一起开展技术创新,每天工作中的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显微镜前度过的。遇到经典病例,他就会召集年轻医师和研究生亲自带教。每天下班后病理科的必修课就是“疑难病例集体阅片”,大家在多头显微镜下一起观察,一起讨论,每个人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集体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被风雨无阻地坚持了20年。

  在其他同行的印象中,病理不好干,风险高,压力大,地位低,待遇差,但对张金库主任和他带领的团队来说,病理工作具有极大的魅力,他们认为不断挑战高难度,做到精准权威才是最有成就感的事。

  正因为此,在张金库主任的带领下,病理科团队收获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刷新了一个又一个记录。在全省医务人员岗位技能竞赛中,病理科连续五年蝉联病理专业团体及个人一等奖。由张金库主持完成的15项省、市科研项目,分别取得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近年来发表核心期刊论著40余篇。主编的《少见肿瘤病理读片精选》《宫颈液基细胞学诊断图谱》被病理同行们誉为不可多得的诊断参考书。

  2010年,作为医学界国家最高荣誉的“中国医师奖”在京召开表彰大会,张金库主任成为全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病理医生。作为河北省劳动模范,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于2016年5月在第一中心医院病理科创建落成。今年5月,张金库主任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对张金库主任在病理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20余年的最大肯定。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张金库主任的贡献已经融入到临床一线的诊治工作中,他的智慧凝聚在细微的观察里。病理科室人不仅叹服张金库主任的眼力,更被他的敬业精神和科学作风所激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