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_404页面
长城网_404页面
长城网_404页面
您当前的位置 : 建站频道 >> 文明河北 >> 时代新人

于艳玲:“特殊教育”的圆梦人 给孩子一个完美人生

2018-09-12 14:24:05 作者: 来源: 河北文明网
分享:

  于艳玲,女,1966年出生,涞水县特教中心校长。2013年暑假,她被医院确诊为子宫癌,2015年子宫癌转肝癌,放疗化疗三十几次,头发掉光,每次放化疗结束后马上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特殊教育,她说:“我一回到孩子们中间,就忘记了病痛。”

  招生难,她一遍遍走过村村落落入户帮扶

  于艳玲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以前在涞水县幼儿园工作,2008年,特教中心从幼儿园分出来,独立建校,于艳玲担任校长。“刚来的时候,这里只有13个孩子,学生少,环境也不好。”于艳玲说起最初的特教中心,说不出的心酸。

  她带着几名老师一起走村串巷进行入户招生。对残障儿童的招收比普通学生招收难度更大。村子里很多残障儿童都家境贫困,学杂费、书本费对家里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还有一些家长直接将于艳玲拒之门外,“我家的孩子没有残障”。于艳玲没有放弃,她一次又一次敲响残障儿童的家门,无论如何也要说服家长让孩子上学。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她带着孩子们对上学的渴望、资助申请和孩子们的照片往返于残联、民政局、教育局之间,领导们终于被她的执着打动了,把特教中心所有在校生纳入低保和住宿生补贴范围,涞水特教中心也成为保定市第一所零收费的学校。接着,她又多方求助,解决了孩子们在校吃穿用的所有问题,大部分适龄残儿都入了学。三个月后在校学生增加到65人。“当时有几个家庭甚至难以承受往返交通费,我给了两个家长每人300元,孩子们不能没有学上。”于艳玲当时的经济也很紧张,她又向社会慈善机构求助,到目前已有9个孩子得到了每人每年1200元的一对一救助,帮扶至今仍在持续。

  2016年冬,面临到30名未入学极重度残儿家里摸底、送教的任务,于艳玲拖着虚弱的身体再次带领几名老师走遍了涞水的各个村镇。尤其到山区,天不亮就出发,一家接着一家,马不停蹄,半天喝不上一口热水。有的学生家长只有中午在家,她上午下班后才出发,为了准时到达学生家里,哪里还顾得上吃饭,在车上吃个包子就算是一顿午饭了;有的家长只有晚上在家,她们就晚上去;有的学生周一至周五去外地做康复,那就周末去。“无论如何不能因为任何原因漏掉一个残儿。”目前她们已为50名重度残儿送教上门。

  课程难,她与病魔抗衡不忘特教初心

   学生有了,在听课过程中于艳玲发现有些学生听不懂老师讲课,她深知目前的教材不适合中重度智障学生使用,经过多次探讨,她决定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重点,重新编写一套校本教材。

  然而这时,命运给她开了个大大的玩笑。2013年暑假,她到医院检查确诊为子宫癌。在住院治疗的两个月期间,正值新学期开学,她躺在病床上还在安排部署新学期的工作,不顾呕吐腹泻的化疗反应,她把工作安排的妥妥当当。她始终念念不忘孩子们,出院第二天,不顾家人的反对就来到了学校。

  2015年又转移成肝癌,每月化疗一次,持续了将近一年。她从不会因病痛影响工作,几次因工作脱不开身延后治疗时间,出院后直接到学校部署工作是常事,医生护士无不为之感动。有一次出院第二天下午她就去了义和庄、三中、义安等学校参观,途中呕吐了两次,同事们劝她回家休息,但她坚持继续前行。参观回来,同事执意送她回家,但她坚持回到学校,立即组织召开了研讨会,直到晚上8点才下班回家。

  那时候她的身体极度虚弱,但躺在病床上,她仍在整理教案资料。从校本教材的编写到审核,再到编排,她都积极参与、严格把关。经过认真总结,反复修改,无数次模拟讲解,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套新的校本教材得到领导、老师和学生们的一致认可,目前这套校本教材已应用在保定市所有特教学校教育中。看到学生们大声地数着数、快乐地做着课间操,甚至顺利地完成越来越多样的家务劳动,于艳玲欣慰极了:“再辛苦也值得了,我只希望以后在校外看到学生们时,他们不再只知道玩,而是能展现自己的价值。”于艳玲为此已经努力了整整十年。

  就业难,她奔波于企业间圆学生就业梦

  2017年10月11日,顺和养老院的院长刘蓓蓓,接受了杨朝阳和刘志伟两名毕业生就业,这两名同学在工作中任劳任怨、踏实肯干,受到了院长和老人们的一直好评,因此刘院长还承诺每年都可以接受特教中心优秀的毕业生就业。在那一天,于艳玲轻声地叮嘱、深深的拥抱、殷切的祈盼,看着两个学生走出校门她热泪盈眶。就业难,残障学生就业难上加难。在特教中心,于艳玲为那些适龄的孩子开设了不同技能的训练课。学生们已学会了文明有序、礼貌交流,更是在模拟超市、模拟厨房、模拟宾馆等课堂中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学校还购置了洗车设备,老师们会带学生到车站、公园、医院、超市、学校、影院等参与社会实践。为了孩子们将来能够适应社会、回归社会、融入社会,于艳玲绞尽了脑汁。

  她多方打听招工单位的用人条件,从中寻找能适合这些特殊孩子能够胜任的工作,还跑遍了养老院、饭店、宾馆、家政公司、洗车行等,向负责人推荐学校的孩子,介绍他们的情况,为学生开拓就业门路,研讨就业方向,带学生到实地参观学习。“他们乐观、自信,他们不希望成为国家、父母的拖累,他们想用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于艳玲不停地奔波只为给孩子们寻找一条生活的出路。

  做特殊教育,最基本的就是耐心和爱心,于艳玲拖着病重的身体将浓浓爱意播撒在每一个特殊孩子身上,暖在每个孩子心中。于艳玲用真诚和汗水使100多名残疾孩子达到自理能力,15名残疾孩子圆了就业梦,实现了他们的社会价值。学生家长们常常感慨:“于校长给孩子们的不只是知识、能力,更是整个人生。”

声明:长城网教育频道新闻投稿、新闻纠错联系方式:17367989205
关键词:特殊,教育责任编辑:刘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