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受姥爷的影响,我与报纸、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姥爷用家里的旧报纸给我的语文、数学课本包上书皮。从阅读包在书皮上的报纸开始,我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姥爷年轻时曾在一家印刷厂当学徒工,参与过抗日传单和宣传材料的印制,随着工作经验的累积,他掌握了刻版和排版技术,成为一名技术工人。我记得小时候,文化生活很贫乏,家里的报纸是姥爷从单位养路站借来的。姥爷每天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收工后就从养路站借阅报纸,茶余饭后或在老屋炕头或在胡同口的大树下给左邻右舍念上一段。
1983年,我参加了工作,工作后我业余时间比较多,但我比较内向,不善言谈、不爱交际。当时大街小巷到处都有报刊摊点,在业余时间枯燥无味时,是阅读驱散了我的迷茫,给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我去报刊摊点订购《中国青年报星期刊》《青年文摘》等,至今我还收藏着两大箱当年的积存。正是这些已经泛黄的报刊,开启了我奋勇争先的登攀脚步。我从车间基层班组通讯员做起,每天记录身边工友们的工作闪光点,向工厂的广播站和厂报编辑部投稿。后来,我也从写稿中受益,从一名生产一线维修钳工成为公司的专职政工干部。
上世纪九十年代,报纸走进千家万户。从那时起,每天读报品报之余,我还尝试着向报社投稿。为了掌握新闻采写技巧,提升新闻稿件质量,我认真阅读报纸上的人物通讯、经济新闻等,细心琢磨新闻标题、导语,领会会议新闻、人物通讯的写法。每天下班后挑灯夜战,把白天工厂的新闻连夜赶写投递到报社。在编辑老师的精心指导帮助下,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我从事政工、宣传工作期间,采写的100多篇消息、通讯等,被多家报刊录用。
在我们家,报纸影响的不仅是我。从咿呀学语开始,我的女儿就在书报堆里摸爬滚打。刚会说话,我就教她学儿歌,刚会认字就教她看画报。
现在,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鲜词汇层出不穷,我们的文化生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尽管如此,订报、读报仍是我们家的最爱,因为只有沉浸在书报的世界里,才能在喧嚣中偷得一丝安静,在文章描述的意境中遨游、思考。
阅读,是我家的好家风。今天,我们更需要阅读,提高我们的素质,提升我们的能力,让我们能够更加自信地走好人生路。
(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王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