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年风雨的长城,绵延2000多年,东西横亘20000多公里,穿越15个省(区、市)。如何让长城这一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如何做好长城保护与利用统筹发展的顶层设计?怎样推进文旅融合,走好长城保护利用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之路?成了大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河北新闻网)
长城,作为特殊的文化古迹,它记录了历史的脚步,有这样独特的文化瑰宝,才有今天展示古文明的可能。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更多的是物化的文化遗产,现在,很多古迹处于沉寂状态,没有当今社会的时代内涵,缺乏应有的活力。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长城学会和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70余人汇聚一堂,就聚焦长城文化保护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加速推进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弘扬和创新长城精神等议题探讨交流、分享观点、互鉴经验。让古迹留存完好的同时,要让它原有遗迹上“抽出新芽”。
古迹的发展流传,首先应在保护。历史文化古迹保护,是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必须要有认识上的高度一致,才会有真正到位的保护措施。古迹的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曾有报道称,各部门政策相互矛盾现象常见,使保护工作难上加难。因此,要有效调动各相关部门的力量,才能真正让保护措施落到实处。此外,还要实行政务公开。要善于调动市民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调动全社会保护名城的积极性。
其次,在于合理利用古迹。静态、封闭的保护既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也不是科学的保护方法。近年来,国际和国内专家学者,都倡导基于城市“活态的发展”,就是在“留下来”之后要“活起来”。探索今后世代的需要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可持续平衡,把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统一起来,与城乡建设和环境改善统一起来,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统一起来,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带动全社会更加积极、广泛地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
例如,湖南岳阳楼景区举办“背诵《岳阳楼记》免景区门票”活动,加深对文化经典的认知;故宫推出“紫禁城上元之夜”等活动,观众可登城墙、听戏曲、赏古画,身临其境地品味文化魅力等。这些接地气的传播方式,让一些原本看似“曲高和寡”的经典“飞入寻常百姓家”,变得可亲可爱起来,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古迹,真的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时代在变,文化赓续,经典永恒。文化古迹记录着城市各个时代的生活和精神要素,保存着城市的生命信息。只有做好保护、利用和传承,才能让城市因“历史记忆”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