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平县香菇种植核心区的天生桥乡,李春明两个大棚里的香菇供不应求。“大小适中、伞盖发白的一斤卖6块钱,今年大概能挣10万块。”从昔日的贫困户到如今的香菇种植能手,这种转变连他自己都说“没想到”。李春明种香菇的本领来自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举办的食用菌培训班。(《河北日报》2019/12/11)
职业教育助力脱贫致富,应该成为素质教育里的“香饽饽”。
从这则新闻中,我们看到了职业教育在我省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办学模式和方向对路。我省近年来不断优化机制、创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改善民生、服务社会。二是专业和课程设置科学。目前全省职业教育已覆盖19个专业大类,形成了“依托产业建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良性循环。实现了高新技术发展、与京津冀区域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与北京冬奥会服务人才需求相对接。三是培训形式灵活适用。如今年结合脱贫攻坚开展的“职教+企业”“职教+合作社”“职教+村委”等培训模式,创新“微信+”学习服务形式,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参训学员每年户均增收5000元。四是教育资源优势明显。省打造了28家由政府、企业、行业、学校、科研单位共同参与的省级职业教育集团,成为协同育人的新平台。
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在我省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要让全社会都重视职业教育,使广大群众认识职业教育、让广大青年学生爱上职业教育,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首先,要医治就学方面的“浮躁症”。一段时间以来,一谈到教育,人们往往就想到上重点、奔名牌。这种想法和做法对绝大多数家庭、家长和学生来说,是不切合实际的。而一提到职业教育,就仿佛觉得想起来没名气、提起来不硬气、学不学没底气。二是就业选择方面的“功利病”。尽管一些学生所学专业只适合做“蓝领”,做具体的实用性、服务性工作,但他们却不识时务,宁在大城市“漂”着,也不去基层吃苦,更不愿下农村服务。三是要校正社会层面的“势利眼”。认为选择职业学校是家长“没办法”,学生“没出息”,前途“没指望”。这是职业教育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
当然,我们不搞形而上学,不否认社会发展需要“白、骨、精”,但从目前看,基层特别是农村建设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掌握应用知识、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
只有社会、家庭和青年学生的“人才观”都切实褒善贬恶端正起来,才能真正让职业教育成为“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