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把2019年的首次地方考察调研放到了京津冀,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在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时刻,吹响下一阶段的进军号。沿着总书记指明的方向,一年来,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坚持聚焦重点、突破难点,下大气力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年度重点任务年底前将全部完成。(12月19日《河北日报》)
产业之花盛放。产业转移升级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河北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持续用力、相互借力、形成合力,深入推进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和产业联动发展,从产业承接中汲取新优势,在要素市场一体化中优化禀赋结构,在优化分工中集聚新动能,为河北高质量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像北京疏解、河北承接的故事不断上演精彩的“续集”。今年,着力提升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沧州渤海新区等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水平,1至10月,全省从京津新签约引进项目551个。积极承接京津科研机构转移,促进京津科技成果到河北孵化转化,前三季度,全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129亿元。
交通之花怒放。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是优化城镇空间格局的重要基础,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基本前提。路通了,不仅会提升百姓的获得感,而且促进人、财、物等资源要素在区域间更便利流动,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协同发展助跑提速。“轨道上的京津冀”高歌猛进,京雄城际雄安站建设正酣, 2020年底将投入使用。三地“断头路”加快变通途,G105京冀接线段、G205津冀接线段开工建设,唐廊高速廊坊段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由机场催生的临空经济区、河北自贸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更为协同发展增添强劲的新引擎。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让空间上的“一体化”变成了时间上的“同城化”,“轨道上的京津冀”串起百姓新生活。
生态之花开放。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起到根本的保障作用。京津冀区域用全国2%的土地养活全国接近8%的人口,生态环境长期处于超负荷承载的状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三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适应区域生态承载力特征,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目标和政策,生态环境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向纵深推进,联防联控、共建共治的生态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今年10月,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降尘量平均为5.5吨/平方千米•月,同比下降24.7%,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平均PM2.5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8%。截至12月16日,全省完成营造林1026万亩,完成全年造林任务的102.6%。
民生之花吐放。让京津冀三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协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释放民生红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应有之义。这考验的是执政者的智慧和决心,更取决于执政者的勇气和担当。截至10月底,我省已全部完成2019年度京冀、津冀扶贫协作协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与京津两市市本级协商确定的361个帮扶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三地411家医疗机构、36项临床检验结果实现互认,176家医疗机构、2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实现共享。省内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系统全部接入国家异地就医平台,全省参保人经过备案,均可享受京津优质医疗资源异地直接结算便利。京津冀三地高校先后组建了9个创新发展联盟,在师资共享、联合培养、产学研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大潮奔涌逐浪高,风帆正劲劈波行。凝眸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河北答卷,有浓墨重彩,有激情澎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更为繁重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需要下更大力气继续向前推进。让我们在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征程上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续写新时代协同发展的精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