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记者在邯郸市肥乡区屯庄营乡后营村看到,曾经堆满垃圾的坑塘蓄上了清水,坑边修了小路,两边种上了绿植。“以前是人人避而远之的垃圾坑,现在成了小公园,大家都愿意来转转。”村民朱拥平高兴地说。(《河北日报》2019/12/23)
这一切,都得益于坑塘“身份证”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搞好坑塘治理。农村的坑塘多为“藏污纳垢”之地,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一是这些垃圾经过长时间堆放,再经坑塘污水浸泡后,有毒有害物质会污染水源和土壤;二是被垃圾污染的坑塘极易孳生蚊虫、招来老鼠,成为疾病传染源;三是受到垃圾污染的坑塘里的污水会渗透到周边的土壤里,对耕地造成危害。由此可见,坑塘治理,关系到农村的生活、生产、发展环境。堵不住坑塘垃圾成灾的路,就迈不开建设美丽乡村的步。
在坑塘点安置摄像头
农村坑塘治理,必须着眼于治本。垃圾乱倒是农村的老大难,一些地方的治理做法成效不佳,主要原因是治标不治本。比如,有的是为了应付检查,搞“运动战”,检查过后,便放任自流;有的采取盯人战术,但稍有疏忽就被钻空子;有的动用经济手段,但单靠罚款解决不了人们的思想问题。垃圾乱丢乱扔的重灾区是哪里,治理工作的着眼点就在哪里。从抓坑塘入手,建章立制,对垃圾乱丢乱扔以“釜底抽薪”式根治。邯郸市肥乡区为我们摸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该区对265个村的坑塘进行全面调查统计,所有坑塘登记造册,建档立卡,配发“身份证”,详细登记坑塘位置、编号、责任人等信息,在每个坑塘旁树立标识牌,标明环境卫生宣传标语、坑塘编号、责任人和举报电话等,实行常态化监督,全天候管理。
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还需疏堵结合。农村垃圾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帮助引导农民科学处置垃圾,也是各级党政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邯郸市肥乡区探索出乡村“人防+技防”监管乱倒垃圾、保洁公司对农村垃圾进行转运处理等模式改善了农村环境,提升了群众幸福感。
“观念一变天地宽”。这句话虽然有点俗,但非常切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