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关于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时,指明增加专项债券投入,支持现代农业设施、饮水安全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积极推进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仍有许多短板亟需补齐。
“风车”下的的德胜村。长城新媒体记者马宁 摄
一是要重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垃圾处理、绿化美化等工作环环相扣。为了避免资源浪费,不能走一步看一步想一步,要“量体裁衣”,做到长远、科学的规划,杜绝“修好了道路毁坏了绿化,搞好了绿化损坏了管网,铺好了管网又毁坏了路面”“打补丁”式整治。让每个环节的工作都统筹整体规划和协调推进中,生态宜居的蓝图才能一气呵成。
二是要抓长效。如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缺乏长效机制,就会抓抓就好转、松松就反弹,大量重复的工作不仅给地方财政带来负担,还容易让村干部产生懈怠心理。想走出“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一方面有赖于管护机制的创新,不少地区在探索专业化、市场化环境管护机制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值得推广与借鉴。另一方面,还有赖于卫生意识与乡风文明意识的提升,引导老百姓树立“我是村庄环境主人翁”的意识并参与其中,并逐步将以往“政府干百姓看”的心理变成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共同营造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氛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才能取得长效。
三是要抓特色。很多地方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走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整治标准同质化。沿街墙面刷一刷,故事彩绘涂一涂,清一色的白墙黛瓦,清一色的徽派风格,不求特色鲜明,只求验收过关。盲目跟风,不仅会陷入同质化的误区,还会丢失很多原汁原味儿的乡土文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是地方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割裂,而是在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基础上的改善提升。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要避免大拆大建,应因村施策,注重自然资源、人文传统的保护和挖掘,彰显本土文化与特色,避免千村一面的低水平重复。
邱家那社区的居民楼。田桂云 供图
归根结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让老百姓真正得实惠的实事好事,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关键是如何抓落实,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才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些古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才会回归,成为更多人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