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河北 > 时代新人

红色家风故事|邝秀兰:由“小”变“大”,我的家

2021-09-27 10:55:00 作者: 来源: 河北日报
分享:

  与大多数家庭一样,我家是个幸福的五口之家,有相濡以沫的丈夫、孝敬懂事的儿子儿媳和聪明健康的孙子。不一样的是,我家又逐渐多出30名失去父母的孩子,尽管他们姓氏不同、性格不同,有的已参加工作,有的还在上学,但这个家始终是他们不离不弃的港湾,他们都亲切地称我为“妈妈”。

  1976年,我从承德来望都任城内小学教师,1978年又被分配到望都电影院工作。由于工作需要,我经常下乡组织爱国主义教育观影活动,常接触到一些因贫困而面临失学的孩子和父母早逝的孤儿,他们无助的眼神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1998年,我开始义务承担这些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生活费,至今坚持资助300名贫困学生和30名孤儿。每次下乡,我都会顺便到孩子家慰问,通过谈心,帮助孩子们增强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每逢过节,我会将几个孤儿接到家里招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

  在我的带动下,我们全家义务帮扶身患智障的邻居“老傻”,这一照顾,就是30多年。全家人都不会嫌弃他,拿起碗筷前都会问上一声“饭送过去了吗?”不论谁到外边吃饭,也不忘挑“老傻”爱吃的带回来。就连小孙子买糖葫芦也会说:“‘老傻’爷爷一根儿,我一根儿。”不仅对智障老人如此,我还和家人资助了很多贫困五保户老人。

  除去工作,我把大部分时间、财力都放在了孤儿身上。丈夫最初也有过反对,后来陪我到乡下慰问,看到孤儿们恶劣的生活环境,不禁落泪,也开始主动资助孩子们。

  家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受家庭的影响,在检察院工作的儿子始终任劳任怨,在一次下乡扶贫时,他见所驻村的村委会没有电视,就自费给村里买来一台,让村干部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有关政策,还为村委会配备了书橱和一批图书。

  儿媳先后在乡镇、县直机关工作,她大胆探索、勇于拼搏,受到上级肯定。工作之余,她也乐于助人,还成为一名孤儿的“爱心妈妈”,从小学开始资助直到大学毕业。

  我的小孙子上三年级的时候,曾在作文里这样写道:“我长大后要向奶奶学习,为社会多作贡献。”2008年汶川地震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两次主动捐出压岁钱共1500元。

  退休后,在家人的支持下,我相继开办了望都锦秀影城、保定市锦秀农村数字电影院线、贾村镇农韵影城等多家企业,为了创造更好的条件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我的家,由“小”变“大”,大家互帮互助,团结向上,先后被评为河北省文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作者单位:望都锦秀影城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红色家风故事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