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于随军,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因从小跟随父母从一个军营调到另一个军营,故起名“随军”。
我的父亲于根山1938年参军,1939年入党,参加过抗日战争、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战斗,多次死里逃生,曾荣获特等功。小时候,父亲多次给我讲他被敌人包围时的惊险场面,令我印象深刻:父亲作为全营最小的通信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勇穿敌人封锁线,将紧急情报送到师部,却在回来的路上被一发子弹从侧方贯穿双腿,万幸被当地老百姓救下,顽强地活了下来。父亲的事迹一直影响着我,在我幼小的心里播下一颗红色的种子。
我的母亲金秀英1947年参军,1951年入党,在部队医院后勤工作,负责抢救运送伤员。她对党忠诚,工作积极努力,今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母亲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和“加入中国共产党70周年”光荣牌。
父母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艰苦创业、百废待兴的环境中锤炼了高尚的政治品格和精神,忠于党、听党话、跟党走,不怕苦、不怕死,以艰苦奋斗为荣,爱岗敬业,报效国家,这成为我们家的家风。
父亲常说,排行当老大的要以身示范,给弟弟妹妹做个好榜样。1967年冬季大征兵时,父母语重心长鼓励我:“好儿女要志在四方,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保家卫国做好革命的接班人。”1968年2月我参军入伍,从小在四川长大的我很难适应北方的寒冷天气,每天冻得瑟瑟发抖,手脚生出冻疮,即便如此,在新兵集训的三个月里我也从不叫苦,像父母那样,不怕苦、不怕死、以艰苦奋斗为荣。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评为“五好战士”,分配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做护理工作。
1970年,我遵照“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第一批报名参加了医疗队。当时的医疗队工作条件简陋、生活条件艰苦:没有营房,就借住在老乡家里;没有正规手术室,做手术时只能用手电筒照明;没有洗衣机,冬天手术后的带血床单就用手洗。即便这样的环境,我也从未畏惧,最终圆满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在工作中,我通过勤学苦练,很快掌握了各项护理技术的操作常规,1973年,在全军护理技术大比武中荣获三等奖。
1990年,我被调到廊坊军分区第一干休所医务室,做老干部的保健医生。我对老干部像亲人一样,服务热情周到,不管何时随叫随到、有求必应,一心为老干部服务,受到他们的一致好评。
父母的政治品格和革命精神在我们家得到传承,我的女儿是空军某飞行旅机务大队修理厂质量控制技师,女婿是空军飞行员,他们工作勤勤恳恳,为国防事业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家庭聚会时,我时常将父母辈的战斗故事讲给晚辈们听,勉励他们传承红色家风、矢志报效祖国。(作者单位:廊坊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