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的祖祖辈辈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知识改变命运”,是坚强执着的父母,为我们兄妹上了第一堂人生课。当时,日子再穷,我家有夏日庭院凉席上的“每日故事”,就连不识字的母亲,也每天有新的神话连载;岁月再长,被炊烟熏黑的墙上总有新的奖状。书梦深入我们的灵魂深处,书梦就是我们永远的乡愁。
学堂里,“咿咿呀呀”的朗朗读书声是书梦开始的地方。当时,家乡流传“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说法。有些老师因难以忍受清贫而转行,我们兄妹6个却在家乡这片土地拥有了读书、从教的乡愁情怀。
图为20世纪70年代末,作者所在的小学一年级课堂。 作者供图
姐弟6人中,最大的姐姐从教已超过40年,最小的我也有14年的教龄(2005年调入南皮县编委办公室)。回首岁月点滴,教师职业的酸甜苦辣已经成为我们回忆最深的乡情乡愁;历经沧桑,执教之情却从未泯灭,从教之心仍痴心不改。
恢复高考后,大姐毅然选择师范,毕业后分配到我们村,正式成为一名“孩子王”。那时正赶上入学高峰期,大姐练就了复式教学和一专多能的过硬教学本领,在那个尊师重教的年代,嬴得了乡亲们的尊重。逢年过节,夏收秋忙、泥房脱坯,帮忙人最多的总是我家。自豪之余,也在我们兄妹心中种下了从教的种子。
图为作者大姐1979年开展复式教学的场景。 作者供图
80年代,二哥师范毕业后也走上从教之路,教学热情丝毫不减。当时,二哥在他的日记中写到:“我是一名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传李杜韩柳诗文;握一支粉笔,授孔孟老庄学问。我愿做一根默默燃烧的蜡烛……”发黄的日记本成了我家珍藏下来的精神财富。那时,男教师找对象难,几经周折,二哥终于举行了婚礼。婚礼很特别,是在教室里举行的,参加婚礼的主要是同事和学生,婚房是一间空置的办公室,那场婚礼我终生难忘。1985年9月10日,大姐和二哥在全国第一个教师节上双双荣获镇上的“优秀教师”称号,红色烫金的证书,他们保存至今。
图为作者大姐1992年在本村教学的场景。 作者供图
1992年,我和三姐同时实现了教师梦,双双走向三尺讲台。台下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让我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和梦想成真的幸福感、归属感。“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学生”。当时,我从教的南皮实验小学每班学生多达90余人,家长参与管理孩子的教育观已初步形成,各种兴趣小组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匆匆忙碌中,我充实而单纯地度过了青春时光;在“三点一线”的教育一线,我定下了为爱留守的人生坐标。
岁月流转,弹指数十年。倾情教育40余载的大姐如今已青丝染白霜,但仍携我们兄妹工作在教育第一线,“教书育人”的接力棒手手相传。年迈的父母双亲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工作,令我们兄妹动容。小算起来,我家的“教书匠”竟已有12名之多,真正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教育之家。
40年来,我们兄妹6人在寻梦、追梦、圆梦的工作历程中,相继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追波逐浪,共同见证40年来中华民族的腾飞与辉煌。乡愁悠悠,我们在一起回忆最多的是学生;蜡烛摇曳,我们骨子里最多的是书梦乡愁。
教师梦系着孩子和未来,做一片无私的“绿叶”,就是一个教师的梦。愿家乡的每一位孩子,都能在爱中成长。
(作者:何长忠,工作单位:南皮县编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