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刘惠庭在家排行老三,出生于武强县西刘家堤村。在解放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17岁。他以教书作掩护,发动群众筹措军粮、参军支前,使我们村成为支前模范村。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几个人民公社任职,带领社员深翻土地、除草灭荒、繁育良种,是有旗必夺的“拼命三郎”。
父亲留下一个家规:“干事就要干出个样子,咱不缺胳膊不少腿,凭什么落在别人后边?”这种永不服输、永不言弃的精神时刻影响着我,“事必争先”成为我工作的标尺,并成为我们的家风,一直传承至今。
作者刘学良与妻子和女儿。作者供图
妻子刘彩霞3岁时因脑炎导致下肢瘫痪,左上肢也因此不再灵便。她天生一副倔脾气,从不因为自身缺陷而自怨自艾,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事事不服输,不仅自学了小学至高中的全部语文课程,还自修剪纸艺术。1986年我们结婚之后,家父的事迹时常被我提起,也深深感染着她。有一天,她郑重地对我说:“咱们搞个内部比赛,看看谁先攻下省级报刊吧。”我们的“家庭擂台赛”就此开始。
作者刘学良与妻子、母亲合影。作者供图
“我业余搞通讯报道已有几年,也算是小有成就,还比不过你一个没进过校门的‘业余选手’吗?”看她那个认真劲儿,我不禁笑了,但事实证明是我小瞧了她。读名著、翻字典、做笔记……每天都学习、写作到深夜,看她那么刻苦,我也不敢怠慢,一有空就下去采访,捕捉有价值的新闻。
作者刘学良与妻子。作者供图
寒来暑往,妻子的两篇小说和5幅剪纸先后被辽宁的《文学之友》《鸭绿江》和河北的《青春岁月》刊登;我也小有成绩,5篇通讯报道被《河北日报》《河北科技报》《河北人口报》采用。看着寄来的样报,妻子并没满足:“质量还有待提升,今年比看谁的作品能获奖。”
看到妻子的坚持,我只好奉陪,暗下决心增加平时看书时间,一篇稿子写成后一定要改上多遍,直到满意为止。功夫不负有心人,妻子的一幅剪纸被《文学之友》刊于封底,并获得“蓓蕾奖”证书;我的一篇稿子也荣获《衡水日报》“白龙奖”一等奖。
作者刘学良与妻子参加河北卫视《中华好家风》活动。作者供图
兴奋过后,妻子立马又有了一个新的更大的目标——冲刺省级大奖。为此,我俩都铆足了劲儿。终于,我的一篇通讯报道荣获“河北好新闻”一等奖;妻子的剪纸作品荣获“河北省民间美术展赛三等奖”,受到省文联奖励。看着我的证书,妻子很是为我高兴,从她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仍旧不会服输,还要继续创作出质量更高的作品。
我和妻子的“持久战”慢慢影响到了女儿,她表示也要加入到我们比赛的行列。
2017年,刘学良家庭获得河北省文明家庭荣誉称号。作者供图
2001年,女儿刘笑扬刚满8岁就要跟我开展厨艺比赛,看谁做的饭菜好吃,几次比赛下来,培养了女儿做饭的兴趣和自立的能力;在学校参加完学雷锋活动,回到家又跟我开展做好事比赛,这也让女儿从小就能为他人着想、乐于帮助他人……
“家庭擂台赛”使我们收获满满,各种奖杯、奖牌摆满了书橱,这些都是我们家风的见证,也是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共同努力的结果。
如今,我和妻子虽然已是花甲之年,但我们的擂台赛却没有结束。我俩加入饶阳县阳光志愿者协会,为志愿服务事业奉献余热,在继续拼搏的道路上赓续好家风、再创新佳绩。
(作者单位:饶阳县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