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贺宏伟 吴苗苗 高峰
一头乱发,一脸“沧桑”。12月28日下午,当一名身材消瘦的老人来到河北省委宣传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时,很多人并没有认出他就是当天的主角——郭进考。
由于常年围着麦田转,这位年过70岁“退而不休”的河北省首席小麦育种专家、辛集市马兰农场老专家工作站站长、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皮肤被晒得黝黑。他跟农民在一起,看不出他是专家;他跟专家在一起,看上去就像个农民。
就是这个自嘲“不是好农民,不配叫专家”的专家,47年来,带领团队扎根农村“死磕”小麦育种,先后培育出节水、优质、高产小麦品种近30个,5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粒粒小麦“金种子”,累计应用面积超3.8亿亩,推动增产超百亿公斤、节水超125亿立方米,不仅缓解了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危机,更筑牢了“中国饭碗”的底座。
郭进考(右一)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赵文庆(左一)在田间查看小麦长势。
“让每一寸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
1951年,郭进考出生在河北省新乐市一户贫困农家。当时,我国粮食产量还不高,河北省的小麦亩产量不足40斤。
回忆童年“一个窝头掰三瓣儿,瞅着稀饭咽唾沫”的艰难光景,郭进考说自己曾因肚子饿误食曼陀罗果,昏迷两天。
“要多打粮,不挨饿。”正因如此,当求学机会摆在郭进考面前时,饱受过缺粮饥饿之苦的郭进考,选择了农校。
农校学习让郭进考对于粮食增产有了科学的认识:要想有好收成,先得有好种子。他立志学好本领,跟贫穷干一仗。
1973年初,石家庄市农科院的前身石家庄地区农科所成立,刚走出校门的郭进考被分配到这里,定岗在小麦育种室。
四壁透风的办公室,几张破旧的办公桌,漏水漏肥的河沙地,迎接郭进考的,是全省成立最晚、条件最差的地区农科所,小麦组的全部“设备”就是一把木尺和一台小天平。
47年来,郭进考带领团队扎根农村,先后培育出高产、节水小麦品种近30个。
郭进考知道自己底子薄,就拼命学习。两年多时间,他硬生生“嚼”下了《育种学》 《遗传学》 《统计学》等十几部大学教材和农业专著,做了1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
没有育种材料,郭进考和同事三下山东、四去河南、五上黄土高原,全国有名的育种单位几乎跑了个遍,拜访了40多位专家,请教了100多位同行,搜集到800多份育种材料。
不过,最让郭进考头疼的,是没有一块好田搞试验。
说来也巧,那年辛集市马兰农场场长刘禄波到农科所参观,当即表示:“马兰的地好!我们免费提供土地、劳动力和住宿。只要你们去,能培育出好品种,你说咋办就咋办!”
双方一拍即合。1975年秋,郭进考带着团队踏入马兰农场。一把尺子、一杆秤、拿牙咬、拿眼瞪,一干就是47年。
一个优良品种,从几百个、上千个原始材料选配杂交组合,经几代筛选,到审定推广,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郭进考新培育的小麦品种“马兰1号”,经14个示范点测试,最高亩产可达838.8公斤。
为了得到一手数据,郭进考和村民一块起早贪黑,整地、施肥、播种、收割、脱粒……和小麦一样“长”在了地里。
寒来暑往,草木枯荣,凭借极大的耐心和韧性,郭进考执着地谛听不计其数的小麦拔节抽穗,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1990年,郭进考培育多年的“冀麦26”横空出世,亩产达400多公斤,而当时普通小麦亩产只有二三百公斤。
1996年,郭进考培育的“冀麦38”品种创下亩产631.34公斤高产纪录,将河北小麦产量带入“亩产千斤”的新时代。
“乡亲们天天吃上白面馍馍,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郭进考很自豪。
“让每一滴水生产更多的小麦”
20世纪末,华北地区水资源匮乏问题日益凸显,在农业中,小麦又是“用水大户”,曾经种一茬小麦要浇五六次水。
郭进考算过一笔账,河北小麦种植面积是3500万亩左右,如果每亩地都少浇一水,全省就能节省15亿立方米水!
郭进考(右一)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赵文庆(左一)在交流农业技术。
“绝不能再伸手向子孙后代‘借’水!”20世纪90年代,他在全国率先提出节水小麦育种理念并开展研究,开始苦寻最“耐渴”的种子,努力“让每一滴水生产更多的小麦”。
经过20多年努力,郭进考先后培育出“石家庄8号”“石麦15”“石麦22”等一系列节水高产品种,小麦强韧根系可扎入土层2米多,让“一水保千斤”的梦想成为现实。
多年来,从马兰农场走向全国的节水麦种累积突破7亿斤,遍及河北、山东、新疆等地,覆盖面积达3500多万亩。
今年夏收,马兰农场又传来喜讯,新培育的小麦品种“马兰1号”,经14个示范点测试,最高亩产可达838.8公斤。
既“要粮食”又“要生态”,47年麦海淘“金”,郭进考带领的团队正在让华北地区成为中国粮食的“蓄水池”。
“让每一粒种子生产出优良的面粉”
每当中秋、国庆阖家团聚的时刻,也是小麦播种的忙季。
“今年赶不及了,明年一定回去!”这是一句郭进考对家人常常挂在嘴边的承诺,47年里却从未兑现过。他早把农场当成了家,对家人的感情和对种子的热爱,早已融为一体。
郭进考说,小麦育种就是不断做加法,由最初高产、解决吃饱问题,到后来稳产、解决节水问题,现在则追求优质、解决吃好问题。
在郭进考的带领下,石家庄市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已形成专业的研究团队,培育出一支农民技术员队伍。
近年来,郭进考心里一直琢磨着两件事:
一是人们生活好了,对小麦品质要求高了。要适应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优质专用的高品质新品种,满足群众高品质需求,“让每一粒种子生产出优良的面粉”。
二是让老百姓种得省,大力开展节水、节肥、节种、节药,最大程度降成本、稳产量、增收益。
郭进考开始了第三次自我革命,向“绿色高效优质专用品种+田间系统化管理”进军。2018年,马兰农场成立河北省老专家工作站,郭进考担任站长,努力推广新品种。
今年4月,马兰农场新培育的6个“马兰”系列小麦品种全部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涵盖了节水高产、优质强筋等类型。
在郭进考的带领下,石家庄市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已形成专业的研究团队,培育出一支农民技术员队伍。这群“麦田里的奋斗者”,将继续扎根乡村沃土,把创新的金种子播撒向各地。
辛集市副市长王贺说,从郭进考身上,大家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心、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和国家种业振兴的希望。
“农业生产的源头就是良种,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接过“燕赵楷模”证书,郭进考说,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才能让中国人的饭碗在任何时候都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