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时代新风

红色家风故事|李海霞:父亲的勋章

2022-01-07 10:21:00 作者: 来源: 河北新闻网
分享:

父亲去世后,我整理了他的遗物。在众多的奖状、荣誉证书和立功勋章中,有一枚勋章显得极为珍贵。

那枚勋章收藏在一个蓝色锦缎的盒子里,背面刻着“石油工业部劳动竞赛连续三年获金牌队”。那是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电焊中队的同事们连续几年奋战荒野的汗水结晶,它承载着一群油建汉子饮露餐风尝过的所有酸甜苦辣。

父亲退休后,经常会把这枚勋章拿出来看,脸上挂着微笑。那个时候,我会悄悄观察着父亲,尝试着去解读他专注的笑容背后的那些往事。

作者父亲当年获得的奖章和荣誉证书。作者供图

和大多数第一代石油工人一样,父亲是由军人转业成石油工人的,所以他和他的同事们,既是同事,也是战友,他们视荣誉胜过一切。华北油田会战的号角响起,他们高唱着《我为祖国献石油》参加了油田建设,用忘我的劳动表达着热血战士们对党和祖国的忠诚。

80年代中后期,随着开发规模扩大,油田建设已经延伸到了华北地区以外的地方。父亲所在的油建一公司,每年都会组织盛大的元宵活动,因为元宵节的第二天,父亲和同事们就要整装出发,直到下一个冬天才回来。所以那个时候,我极不喜欢过元宵节,因为第二天必定是一场送别,又要跟父亲很久见不到面。

那时的通信手段还不发达,远程的联系还得靠书信来完成。漫长的一年中,每当有从远方工地回来的车队,大院儿里都会热闹一阵儿。车队带回的一张张皱巴巴的信纸写满了对家人的想念和对孩子们学习的鼓励;而当车队又要奔赴一线的时候,也一定会带上家里人满满的期盼和嘱托。

作者父亲(前排左一)当年与工友的合影。作者供图

工地上带回来的每一封信都不是一次写完的,那个时候为了赶工程进度,工地上经常是不分昼夜的奋战。父亲说,“只有赶上下雨天或者遇到沙尘暴能见度差的时候,大家才会躲在板房里写信。经常是信写到一半的时候,天气转好了,大家又像全力开动的内燃机一样回到自己的工位,书信就只好等到下次再写了。”

父亲退休后,我时常同他聊天,感慨他们那代人常年转战戈壁荒漠的艰苦岁月。“刚来华北会战的时候,放眼望去全是盐碱荒滩。当时就在想,我们的大油田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我们来这儿要让它变个样儿。”父亲说,对那里的第一印象永远都不会忘记。直到后来,才在荒滩上建起了一座座集输联合站,纵横的输油管网绵延到平原以外的地方,一座绿色石油城市安然端坐在华北平原上。

作者(右一)与同事在野外作业时的合影。作者供图

矿山公园落成的时候,我们带父母入园参观,父亲感慨地说,“谁能想到如今花径水榭亭台楼阁的地方,当年是一片荒芜。那时我们正承建任二联合站,我对这一带的地貌很熟悉……”时光飞逝,如今的任二联合站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曾经的站区即将建成现代化的住宅区。

作为当初油田建设大军中的普通一员,父亲的故事就如同他铺设的千百公里输油管道中的一段,而他和他战友们的事迹汇集在一起,才铸就了华北油田这枚大平原上的美丽勋章。若干年后,工作生活在绿色石油城市的子孙们回顾起这段历史,一定会记起先辈们曾经在这里艰苦奋斗,让昔日的荒原变成如今的美丽家园,那段光辉岁月必将历久弥新。

(作者单位:河间市第三采油厂输油作业区)

关键词:红色家风故事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