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时代新人

“独臂支书”温守文:妙绘青山入画图

2023-03-14 14:38:55 作者: 来源: 人物周报
分享:

年过七旬的温守文是秦皇岛市龙泉庄村人,第五届河北省道德模范。为了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温守文三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凭着一腔赤胆忠心,三次艰难探索,带领全村走出了一条“绿色振兴”之路。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温守文,了解他一只手撑起的追梦故事。

我要赶往的,是一处叫做“龙泉庄”的山中村落。

车过石门寨。猝不及防的景象扑入眼帘——群山连绵,我的左右,前方,身后,是怀抱,也是环绕。很多时候,似乎伸出手,便结结实实触上一座山的静默。危岩兀悬头顶,俯瞰脚下的风吹草动。

车子划着流畅的弧线,迅疾驶过。真正惊心动魄的,是远近的山坡,蓦地,似有惊雷滚过——万物萧索的冬季,层叠的韵律和着节拍在山坡上旋舞,跳荡。井然的条理、分明的层次,盘旋着,攀升着,纷纷挣脱黄土的束缚,寒风中,一遍遍歌咏和舞蹈。没错,是梯田!那越来越高,越来越高的韵律,直要插到云霄里去!

正思索间,龙泉庄村到了。司机指向眼前的一幢二层小楼:“喏,这就是温书记家。”

01

温书记盘坐在阳光下,神色蔼然。十里八乡,说起温书记,无人不晓。龙泉庄村的命运,与温守文这个名字紧密相连。

温守文言语轻缓,低沉的讲述中,旧事扑面而来,真像一场纷扬的雪。那时候,龙泉庄还叫娃娃峪,燕山深处偏僻荒凉的小村落。

1950年,温守文出生在这座贫瘠的山村。之后,七个弟妹先后降生,温守文和父母拼命挣工分,还是填不饱肚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娃娃峪,贫穷得很,吃饱肚子是村民们最奢侈的愿景。他和村庄里很多年轻人一样,改变贫穷的现状,家家过上吃穿不愁的好日子,成为压抑心头多年的梦想。随着年龄增长,内心的希望也在成长,茁壮,一天天,越发迫切起来。

1974年,年仅24岁的温守文光荣入党,并被推选为大队副书记。就在这个当口儿,一次集体劳动中,脱粒机吞掉了他的左臂。领导心疼他,让温守文担任公社会计辅导员,每月300工分加15元钱。那时,一个全勤的壮劳力每月也仅计300工分。

温守文得到的,无疑是一份令人垂涎的美差。可是,家乡贫困的现状,乡亲们愁苦的脸,让他寝食难安。

温守文的家距离中心村一公里,好些有抱负的年轻人常在夜晚来找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敞开心扉,谋划彻底改变贫困的现状。热血沸腾的年轻人,在西山上,用石头垒成字,刷上白色灰浆,远远就能看到激动人心的豪言壮语——改娃娃峪的天,换娃娃峪的地!大家迫切希望温守文能够回来,带领他们一起干。

对于温守文而言,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抉择。首先,自己是残疾人,下地干活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其次,家里人能同意吗?好好的工作不干,回来挨累受苦,失去的不仅是全额工分,更重要的是每月十五元的收入,对于家庭而言,是一笔多么巨大的经济损失啊。

不出所料,听说他要回村,父母激烈反对,妻子掉眼泪,很多人都觉得荒唐:残疾人务农?温守文是不是疯了?

02

辞去公社的工作,回村当书记的温守文宣布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改河造田。

温守文带领全村的党员和团员,揣着干粮,肩扛锹镐,挖河滩造良田。失去左臂的他和别人一样劳动,一只手拿不住铁锹,就用残肢夹住锹把,上臂不知磨出了多少血泡,血水和衣服连为一处,他咬紧牙关不吭一声。

人工筑坝,肩扛人抬,苦战一个冬春。这一番改造下来,增加耕地120亩。这一年,村民获得大丰收,一人一年能吃上一百斤大米。粮食增产跃居全县第一。

填饱肚子,仅仅是第一步。经过深思熟虑,温守文提出四个“一万棵”,即“种一万棵板栗、一万棵苹果、一万棵山楂、一万棵梨树”的发展思路。他的做法引起老党员的不满,遭到强烈反对。一顶“唯生产力论”的帽子,把他送去了杨河水库学习班,边学习边反省。

温守文感到从未有过的痛苦与迷茫。期间,驻操营副书记李占义也来这里办学习班,大家同住一屋。认真聆听过温守文等人的讨论后,他郑重地说,“温书记,这是思想的新与旧、落后与先进的交锋。你没有错,要坚持。”

一席话,仿佛黑暗中亮起的灯盏,给予温守文莫大的安慰。“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艰难的境遇里,真挚的理解尤为珍贵。

03

1980年,作为公社试点,村里率先实行了包产到户。口粮田分给百姓,多收多吃,少收少吃。谁都清楚,对于残疾的温守文,这意味着什么。有人冷嘲热讽,明里暗里说尽风凉话,“这下儿啊,放羊 都没人要温守文喽”。

那天的地特别不好耪,太阳火辣辣,干硬的黄土像是生了根,冒着烟。温守文忽然窜出一股火气,他把手中的锄头猛力一掷,高叫道:“温守文还真不是放羊的料,我要去干大事业。”

温守文对妻子说,“我去办工厂,过好日子!”妻子觉得丈夫简直痴人说梦,“家里没钱,你怎么办厂啊?”

“村里的五金厂不是早就破产停工了吗?我还清银行欠款,承包下来,重起炉灶。”听了他的打算,书记沉吟片刻,“这不好,如果你办厂子赚了钱,会在村干部中间造成什么影响?”

温守文并不灰心。他找到三叔,让三叔以自己的名义承包工厂。书记不无顾虑地对着三叔一番打量,说:“承包给你可以,但不能让温守文插手!”

工厂承包下来,温守文开始四处奔波,借钱、购买原材料、生产产品、到全国各地去推销……天道酬勤,工厂不久便有了不错的收益。

1984年,温守文一下子赚足了十二万,成为当地“首富”。消息传开,小小山村有如一锅沸水,惊讶、羡慕、喜悦、嫉妒、赞叹……一时间,沸沸扬扬。

时间长了,乡亲们有了困难,都来找温守文借钱。那年除夕,温守文的家门一大早就被人推开,进来一对父子。年长的那位,按辈分,温守文要叫他一声“叔”。

“你大侄儿今年就二十九了,家里穷,一直说不上媳妇儿。好不容易有人给介绍一个,张口要两千元彩礼。守文,无论如何,你得帮叔这个忙啊!”说着,眼泪涌上老人的眼眶。

温守文办工厂这几年确实赚了钱,但是,厂子要发展,扩规模,不断增添设备,需要投入资金,要还贷款,周转需要流动资金……算下来,手头能有几个余钱?左翻右翻,也不过预备过年的几百块而已。他想了想,只有去借。这么大一笔款子,和谁借?他一拍脑门——信用社!

温守文二话不说,拔腿立刻出门。当他把钱交到对方手上,心上仿佛移走了一块巨石。

温守文算了一下,村子里半数以上的人家都来借过钱!靠借钱生活,总非长久之计。他暗自发誓,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让乡亲们富起来!

04

1990年,村支部换届改选。党员们联名要求乡党委做工作,劝说温守文出任村书记。能为家乡出力,正是温守文一直盼望的。上任后,温守文决定给村里办企业挣钱。他先后到东北大学、山东科学院拜访专家,经过考察、论证,最终选定球磨机研磨球项目。这需要一大笔贷款,可村里还欠银行一万多块钱未还。为赢得贷款,温守文用自己的钱还清欠款。

对于那时的百姓而言,这一万四千块钱无异于天文数字。银行领导听说此事,很是诧异,决定与他见一面。一番交谈之后,银行领导十分敬佩温守文的人品,也看好他的企业发展规划,爽快地同意贷款,但仍有一个难题——需要百分之三十的自有资产作为抵押。村里根本就没有可以抵押的资产。

思来想去,温守文决定把自己的五金厂抵押出去。可是,五金厂属于私营企业,不能抵押集体贷款。眼见事情功亏一篑,温守文心一横,索性把五金厂转让给村里……三弟气得跳脚:“你疯了吧?”

值得一提的是,温守文提议给娃娃峪村改名。他说,村庄北边有山,山脉很长,两边延伸开去正如两根龙须,山顶像龙头,老辈人叫做“龙山”。难得的是,庄子里有一眼长年流水的清泉,与龙相得益彰。娃娃峪就此正式更名龙泉庄。

龙泉庄耐磨材料厂很快建成投产。其时,全国矿山企业,铁矿,水泥厂,蜂拥而上,市场需求量相当大。1993年,利润高达40多万元。

生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1994年,国家出台了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建筑业压缩,水泥建材、行业直接受到冲击。三角债的经济纠纷最终把龙泉庄耐磨材料厂拖垮,全部资产也因拖欠银行钱款被抵债处理。温守文,连同他身后沉寂的龙泉庄,似乎已是山穷水尽。

屋漏偏逢连夜雨,多种疾病纷纷找上门来:神经官能症、糖尿病、冠心病、胆结石。1997年,温守文做了胆切除手术,在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下,只好提出休息一段时间。

05

日子安静下来,温守文有了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不断反思中,他认识到,发展是一门学问,应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他脑海中忽然闪过一道光亮。1995年,他多次去矿山搞推销。有一次,他去兴隆县蘑菇峪乡,中途因修路受阻,夜宿一户人家。这里地处偏僻山区,几乎没有一块可以种粮的土地。

温守文好奇地问主人,收入靠什么?主人向窗外一指,只见山脚下,到处都是栗子树。主人说,都是祖辈们栽下的老栗树,一年可收入四五千块钱。我们就靠栗子树过日子。温守文当时就冒出一个念头:龙泉庄比这里自然条件好,倘若满山遍野栽种栗子树,该产生多么巨大的经济效益啊!

温守文经过多方请教专家,搞市场调查,最终得知,北京以东至山海关约400公里长、承德以南至渤海湾一带燕山山区,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好的板栗产区,市场供不应求。

龙泉庄,正处在这一地理区域内。村里的大面积山场,坡地,用来发展种植板栗,岂不是得天独厚?而且,板栗抗干旱,耐瘠薄,后期管理不需大量投入,成材后盛果期可达百年。

温守文再次重振旗鼓,第三次出任龙泉庄村书记。

为使大家对板栗业能有更直观的了解,更加坚定信心,温守文自己掏腰包,雇三辆大客车,每家至少派一名代表,去迁西、迁安等地参观,那里的板栗种植业让村民们眼界大开。

为了进一步打消村民顾虑,温守文带头包了一百多亩荒山,率先栽植栗子树。到2004年,他家共植栗树2万多棵。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在他的带动下行动起来,多则上万,最少的也种了四五千棵。至此,村民们纷纷果断加入种植栗树的行列。

要想栗树保证稳产,丰产,得有水利资源的充分保障。怎么办?修路!温守文带领村民,开始了漫长而浩大的修路工程。拖着残疾的病体,温守文坚决加入劳动的行列,身体虚弱的他几次病倒在工地上。

真正的困难远不是身体上的。修路,难免要占用村民的土地,为难的是,地里种着栗树,而栗树,意味着收入啊。温守文理解大家的“心疼”,他先行修建通过自家的路段,众目睽睽之下,举起镐头,毁掉自己亲手种下的栗树。村民们一下子都安静了。

他们知道,温书记这是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如果人人抱着自己的小利益不放,便无法成就大家的梦想。”接下来的道路,修建起来就顺畅多了。

道路贯通那天,大家把农用车兴奋地开到山顶上,激动的场面,比过年还要热烈。阵阵山风中,站在山顶远远眺望祖辈栖居的村,龙泉庄人的喜悦、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06

接下来的一切,自然顺理成章:2012年,龙泉庄共收获板栗60万斤,仅种植板栗一项,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2013年,收获近85万斤,人均收入达1.2万元,占全年人均收入的67%;2014年春节,村民们欢天喜地搬入联体别墅式小楼……

温守文终于可以舒心地笑一回了。

“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这是温守文常说的一句话。现在,他悄悄筹划新的发展目标:一业延伸,四业循环,同时,发展旅游。即,做大做强板栗产业的基础上,建立起牧草-绒山羊-沼气-板栗-栗蘑的生物生态循环产业链条。

站在村东的一个小山上,环望漫山遍野的栗子树,望着新建的楼房小区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温守文的脸上泛出孩童般的快乐。

眼前这张皱纹满布的脸上,我看到的,不是岁月沧桑磨砺的苦楚,而是一名画者的痴爱与迷醉,充斥他心房的,是此生永无割舍、有多痛苦就有多幸福的恋恋乡愁。

关键词:河北好人,温守文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