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时代新人

“双争”榜样 | 李洁翔,被爱点亮的星

2023-07-19 16:29:36 作者: 来源: 当代人杂志
分享:

李洁翔,女,1982年1月生,河北省慈善联合基金会唐县工作站负责人、唐县爱心公益协会秘书长、唐县聋人协会主席、保定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理事。李洁翔是一名视力、听力、肢体多重二级残障志愿者,在与病魔抗争中让她学会了坚强、懂得了社会大爱,热心公益事业,累计服务时长超4000小时。先后荣获“河北好人”、河北省“自强不息”励志人物、河北省“身残志坚之星”。入选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李洁翔,被爱点亮的星

尚未

在十六岁的赵敬伟眼中,世界不再囿于唐县迷城乡下庄村,而是保定市、河北省,乃至全中国、全世界。家里的矮屋,院中的石墙,大门外的陡坡路,墙角处倔强滋生的荆条,村巷里蓊郁的老榆树、大杨树,哪怕一棵无名的草,一朵并不娇艳的花,都是美的,令他产生满足感、幸福感。

谁能料到,从拥有到尽失,仅两米距离。

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一切已成定局。

这两米,是树杈与地面的距离,是生与生不如死的距离。当赵敬伟从树上跌落的瞬间,他只是一惊,身体与地面接触后,也仅是一疼,以为很快会恢复常态。农村娃子,从小到大,从炕上跌到地上,从坡上跌到坡下,从这儿跌到那儿,司空见惯,哪儿跌倒的,从哪儿站起来就好了嘛。

然而,十六岁的他,却因这一跌,与“站”彻底告别。

翻身都要母亲帮助。

赵敬伟的天空塌了,塌成一床被褥。他不想再看窗外,不想再看到处溜达的猫狗、天上飞的鸟,不想再看姹紫嫣红的花、葳蕤疯长的草,更不想看到自己。漫长的时光里,他用沉默与昏睡,沮丧与自弃,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

若不是母亲,他已离开人世。

突然有一天,门帘一挑,进来几个人,似暖光点亮了小屋。

“我们是唐县爱心公益协会的……”一位大眼睛的女子说。她的声音高亢,她的笑容灿烂,但是她的腿——哦,不,是她的整个身体,有些不协调,像被无形的线牵扯着。

赵敬伟先是一愣,随即用被子把自己裹起来,只露上半身,“请坐,就是乱点。”

“这位是李洁翔,我们协会的秘书长。”有人给赵敬伟介绍。

趴在炕上,赵敬伟艰难地发现,人们在介绍她时,李洁翔的眼睛始终盯着对方嘴唇,待人家讲完了,才回过头来,朝赵敬伟笑着说:“她们……叫我雪儿。”

雪儿的声音很大,在狭窄的空间里,显得有些突兀。

哦,她的听力也有问题。赵敬伟想。

心,一下子就近了。

十三岁那年,李洁翔考上唐县实验中学。在校园里,她是“学霸”,是“校花”。

事后回想,从初一第二学期,就觉出了不对劲儿。跑步时,队列中,她会把同学们撞得东倒西歪,人家还以为她在开玩笑;后来,时不时流鼻血,孩子嘛,火气盛,谁也没当回事。学校组织春游,李洁翔爬山的速度比男生还快,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她的身体很棒。

初三的时候,英语课上,眼见老师的嘴在动,李洁翔听到耳朵里的,却是嗡嗡一片,像收音机出了故障。接着是眼睛开始模糊,很快双腿也不协调了。

老师和同学们慌了,带李洁翔去医院检查,说是小脑有问题。家人急忙赶来,将她送往保定的医院。医生给做了检查,开了药,吃下去不见啥效果,又去石家庄,也查不出个所以然。打针打得皮肤青紫了,症状依旧。

李洁翔仍以顽强的毅力考上了高中。

从唐县县城到军城镇贤表村,有百十多里的路程。每次回家,李洁翔和同学李娜、李爱然要先坐车到娘子神村,再步行六七公里的山路。女孩们都是从大山里走出去的,最后这点路,不算啥,路上有说有笑,不知不觉就到了。

那次下了车,才走两里多路,李洁翔的身子突然开始往下坠。李娜和李爱然忙搀住了她,三人艰难地朝前挪动。

“翔子,你的鞋呢?”李娜叫道。

低头一看,李洁翔的鞋子不知何时都被蹭掉了,脚磨出了血。

“不能再走啦。”李爱然吓坏了。

路旁有块大石头,两人将李洁翔扶过去,坐下。李娜往回跑,找到了她的鞋子。此刻,四周已经暗下来。

空寂的山谷,三个女孩紧紧地依偎在一起,不知如何是好。夜色渐浓,远处的山像猛兽的牙,近处的则像扭曲的脸。恐惧、焦灼中,时间一点点流逝,黑暗将她们彻底包裹时,一团光亮从远处驶来,像颗小太阳,瞬间点亮女孩们的眸子。

“摩托车!”李娜叫道。

李爱然站起身,挥动双臂。

摩托车停在了她们面前。是李娜的父亲,他不放心,来接女儿了。

当然要先载李洁翔。可是,她控制不住身体,怎么也坐不稳。

“爸,回去叫人吧,我们陪着翔子。”李娜说。

李父看了看夜色中的三个姑娘,“好,你们等着,我马上就回来!”说罢,拧动油门,摩托车闪电般朝贤表村驶去。

真的很快。

黛色中,一群人朝这里跑来。李娜父亲的摩托车在后面打着光,将奔跑的人群影子拉伸,像在路面跳动的火苗。望着他们,李洁翔颤抖的身体缓和了很多。

是村里的小伙子们,李洁翔的表哥李唐浩也在其中。

“我们背你回去!”到了近前,李唐浩安慰道。

家人送李洁翔进了北京的医院。

医生也少见她这种症状:四肢平衡感失调、无力,听力、视力严重下降,无法与人沟通交流,头晕头痛,多症并发……只能采取排除法,最终确诊为多发性硬化症。因其发病率女性远高于男性,多发在年轻女性身上,又被称为“美女病”。

这一年,是1998年。李洁翔十六岁,正值花开的季节,却被病魔锁住了绽放的脚步。医生得知她家的状况后,建议李洁翔去石家庄某医院的神经内科治疗。

在石家庄,病房里的两位大妈,见这么漂亮的一个小姑娘,得了这么个病,怜爱之情溢于言表。李洁翔却不以为然,她知道自己的病很重,却无法预料这个病能给自己带来什么。

陪床的家人中,大姐夫最幽默,怕李洁翔胡思乱想,没事就逗她。他拿起李洁翔随身带着的《战争与和平》,指着封面上的大字,问:“这个字能看清吗?”

李洁翔故意发呆。

大姐夫有点着急,提高嗓门,一字一顿:“这、个、字、念、什、么?”

“和——”因听力不好,李洁翔的嗓门也大,“姐夫,你能不能换个问题,别总拿一本书问我?我本来就知道这是什么书,一共五个大字,看不清也知道是哪个啊!”

病房内,人们都笑了。

每天,医生要测试李洁翔的肢体反应,为了让她愉快接受检测,大姐夫给她的脚趾起了外号。医生动她的大脚趾时,大姐夫就问:“老大还是老二?”

见李洁翔没反应,医生又动另一根。

“老四还是老小?”

然而,别说脚趾了,就是刮小腿的皮肤,李洁翔也没反应。但奇怪得很,她的胃口反倒很好。治疗时,她有十二个小时不能动弹,吃饭只能让大姐夫喂。

为了省点钱,大姐夫把买来的饭菜全给李洁翔吃了,自己要么菜汤就馒头,要么泡方便面。邻床那位大妈看不下去,就把自家带的香油给他滴一些,让泡面好吃点。

眼看春节将至,家里积蓄也花光了,李洁翔吵着要回去。医生考虑到现实情况,也同意她回家休养。左邻右舍听说李洁翔出院了,纷纷前来探望。那段日子,哪家只要有了大骨头,都会送过来给她补身体。

“闺女不是骨髓出了问题嘛,吃啥补啥,多喝骨头汤,把骨髓换一遍就好啦!”淳朴的乡亲搞不清李洁翔的病,只能用这种最朴实的办法,表达对她的关爱。

最后,李洁翔吃骨头吃到都怕了。

但她的心,却是暖暖的。

冬日,午后。太阳努力将万道金针泼向大地,奈何已在深冬,仅让大山里的村庄更明亮些——冷,依旧。

李洁翔斜靠在炕头,看着外面清冽的天地,拍着自己的双腿,一股酸楚刚要涌上心头,院门处突然闯进两条身影。虽然模糊,她还是激动起来,心怦怦直跳。

进了门再看,果真是同学张永昌和张春雷。

李洁翔的眼泪唰地淌了下来。

“出院了咋不告诉我一声?”张永昌说着,一米八的大小伙子,也红了眼圈。情急之下,还拍了一下李洁翔的后背。

“她听不见。”张春雷了解情况。

“放了寒假,我才知道你出院了。”张永昌哽咽道。

李洁翔什么也听不清,只剩下抹眼泪。

“你是班花啊,咋成这样儿了呢?”张永昌越说越激动,直到张春雷递给他纸和笔,才反应过来。

不久前,张永昌才学会骑摩托车。他家在南店头乡,距贤表村一百四十多里地,小伙子硬是顶着寒风,先与张春雷会合,再赶往李洁翔家。同学的到来,给这个寒冷的冬天增添了温暖。李洁翔的心,更是暖暖的。从这以后,她开始写日记,与同学们书信交流。每年的寒暑假,同学们约好在娘子神村会合,然后一起来看她。

一来就是一群人,并且在她家住一晚。女同学住在李洁翔家里陪她,男同学则住到她大伯家。他们每来一次,就能支撑李洁翔好长时间。无法前来的同学,也会给她写信。渐渐的,饱含同学情谊的信件,她攒了两大纸箱。

同学们的约定,一直坚持到彼此都长大成人、结婚生子。

而家人的爱,则是李洁翔生命小船拼搏前行的压舱石。

父亲深知女儿得病后的痛苦,每天都帮李洁翔揉腿、捏脚、刺激穴位,捏脚趾时,也会问:“老几?”

“老三。”李洁翔听不见,但能读懂父亲的表情。

父亲摇摇头,继续。

早晨五点钟,父亲会叫女儿起床,扶着她,贴着墙壁锻炼腿脚……几个月的时间,正值壮年的父亲,头上添了白发,脸上增了皱纹。

望着父亲疲惫的身影,李洁翔偷偷抹泪的同时,坚定了与疾病斗争下去的决心。

病情时好时坏中,日子摇摇晃晃到了2015年。此时,李洁翔已结婚生子,丈夫是名退伍军人,很爱她。为了多赚钱给妻子治病,他做起了生意,却赔了。

生活愈加困难。

考虑到自己也能干点事情了,李洁翔毅然走出家门,到唐县的一家酒店后厨打工。身体原因,她只能从事洗洗涮涮的粗活。然而,李洁翔很开心,终于能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谋生了。

那时的她,未曾想到,正是这次走出家门,生活为她打开了一扇色彩斑斓的窗。

过去的同学们得知李洁翔在酒店里刷碗后,很心疼她,常常来探望。有个同学知道她爱写东西,文笔好,就介绍她加入了唐河文学艺术创作协会,认识了会长康书乐,一个同样与病体搏斗一生的强者。

康会长不仅在文学上指导李洁翔,在人生信念上,更给予了她很大帮助。

在酒店后厨,刷碗、择菜、递盘子,大冬天鞋子湿透了,沤烂了,李洁翔照穿不误,到了春天,有冻疮的脚痒得令人抓狂。这种每天四点钟就起床干活的日子,使她对人间疾苦感触更深。在朋友的支持下,她萌生了组建一个公益协会的想法,去帮助那些如自己一样在厄运中挣扎的人们。

拿着一个字体放大到极限的手机,李洁翔开始了沟通联系,找项目、找资源,走访困难家庭……

2016年12月,李洁翔联系组织三十家爱心企业和五十余名爱心人士,共同成立了唐县爱心公益协会。

一个站立不稳的人,却要帮助更多人站起来,困难可想而知。

付出全部精力、时间、心血,并时常拿出自己辛苦赚来的生活费,为他人救急解难。渐渐的,李洁翔感动了很多人,协会也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微信名的缘故,人们都叫她“雪儿”。

被人关爱,关爱别人,再被人关爱,李洁翔走上了由爱与善铺就的温暖大道。

文学和公益事业,成为她积极生活的强大支柱。

她那步履不稳的身影,出现在救困、助学、敬老、助残、绿色环保、文明创城等各类爱心公益活动现场,用她那天使般纯净的笑容感染人们,使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每次活动结束,忙碌一天的她,还要熬夜整理文字资料。她的视力本就不好,但强迫自己当日事当日毕,尤其筹集的善款,每一笔开支,定要在微信群里向大家反馈。

“雪儿,不要反馈了,早点休息!”有会员在群里说。

“注意身体!我们信得过你!”人们纷纷劝她。

李洁翔怎会不累呢,但她热爱这种生活。这种热爱,令她那视力模糊的眸子里,总有钻石般的光芒闪动。

2023年1月18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作为唐县公益协会秘书长的李洁翔,光荣入选助人为乐“中国好人”。

雪儿,成为唐县人的骄傲。

我、李洁翔以及她的随行“翻译”郭会妙,一行人走进赵敬伟的家时,四十一岁的他,已换了一件新的半袖衫,端坐炕上等候我们了。

“请坐!”赵敬伟爽朗地说。

这是一个眉清目秀、高鼻梁的男人,若非遭遇不幸,该有个完美的人生。

赵敬伟很健谈,当他说到李洁翔时,眼里有光,是那种看到亲人,或是夜航海员望见灯塔时的眼神。

我们谈了很多。谈他的遭遇,他的家人,他的心路历程。

“我曾经十五年没出过家门。”敬伟说。

“轮椅谁买的?”我看了一眼屋中那台电动轮椅,上面零零碎碎好多小物件,看得出有些年头了。

“我姐夫给买的。”敬伟笑道,“后来有了轮椅,我也不出院,过不了心里这个坎儿。”

“什么时候开始出去的,认识了洁翔之后?”我又问。

“没错!”敬伟答。

接下来,在赵敬伟和李洁翔你一言我一语中,事情的大概我很快清楚。

随着参与公益活动越来越多,见到处于困境中的人也越来越多,李洁翔结合自身经历,意识到像赵敬伟这样的残疾人,不能单纯地救助一下就可以,而是要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使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于是,她多方打听,帮赵敬伟联系了一批手工活,制作串珠香皂盒、笔筒,以及穿拉链头等。

活儿不大,赵敬伟干得很用心。好的时候,一天也能挣到一二十元,加上政府的低保,他看到了希望。有一次,微信群里爱心公益协会号召为患病儿童募捐,赵敬伟也捐了十元钱。最初李洁翔不收,赵敬伟还差点生气。

“捐得不多,但证明咱也是有用的人了……”敬伟说着,目光又投向坐在炕沿上的李洁翔,“她帮我很多,认识她,是我的幸运。”

我频频点头。

“她自己也很不易。”敬伟又说。

李洁翔睁大双眼望着我俩,她听不到我们在说什么,但她脸上始终洋溢着笑。这是个心地纯净的女人,美人。

“现在,我算是活过来了。”说到这里,敬伟偏了下身体,从褥子下抽出一根臂力器。

“多大的?”我惊讶。

“五十公斤。”敬伟有些骄傲,“要不要试试?”

我哈哈一笑,连连摆手。

“我现在不仅经常出去,还玩甩鞭子,估计全保定坐轮椅甩鞭子的,我该是头一份儿!”

屋里的人都笑了。

李洁翔先是盯着大家的表情看,似乎看懂了,也开心地笑了,像个十六岁的少女。

来唐县之前,我听说人们称赞李洁翔是“玻璃人,钻石心”,这句话精准。但此刻,在我心中,这位美丽的女人,更像是暗夜里苍穹中的一颗星,一颗被爱点亮,又去照亮世界的星。

作 者 尚未

尚未,本名李艳辉。中国作协会员,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有中短篇小说、纪实文学作品见于《解放军文艺》《北京文学》《天津文学》《小说月报·原创版》《西南军事文学》《长城》《神剑》《阳光》《人民日报》《中国报告文学》等报刊;另著有长篇纪实文学6部。

关键词:榜样,双争,李洁翔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