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时代新人

“双争”光荣榜丨孙晨华:在璀璨星河织就“中国天网”

2023-07-26 12:53:41 作者: 来源: 长城网
分享:

作为中国卫星通信领域的带头人之一,30多年来,孙晨华始终以科技强军、科技报国为己任,奋战在科研一线,多次主持并参与我国多项“首个”“跨代标志”重点项目,为实现我国卫星通信系统由依赖引进到自主创造、引领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

孙晨华,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卫星通信与传输专业领域首席科学家、网络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抚今追昔,科技巨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孙晨华在现场聆听报告后备受鼓舞和感染:“这十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深度参与网络基础设施、北斗导航、中国天眼等国家重大工程,卫星网络行业发展迅速,个人移动网络由十年前的空白到今天的多星多站天地一体运营,结束了一直依赖国外系统的历史;宽带网络的规模、速率、容量、带宽、覆盖跨代提升,航天测控通信网全部实现国产化,载人航天授课由标清提升为高清……”谈到这些变化,孙晨华神情振奋、语调激昂,思绪也回到了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

半个世纪前,孙晨华还是河北普通小县城里的一个小女孩,成天把自己埋进书山题海,她成绩优异,所有科目不分伯仲,“女生不擅长理科”的坊间传闻在她这里根本不成立。1982年,她不负父母期望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攻读无线电技术专业。可啥是无线电?她不知道。一个从小县城走出来的孩子,连收音机都没见过。从零开始学起,孙晨华跟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无线电”较起了劲,并慢慢明白了无线电就是利用电磁波在空间的扩散和传播实现信息传递和通信的技术,而这与民生、国防息息相关。大学毕业,她被分配到石家庄的中国电科第54研究所,领到的第一个任务是研制一个单板计算机,并实现对卫星通信设备的监控。“都说摸着石头过河,可那时候没‘石头’呀。”忆往昔,孙晨华的话语中依然带着挥之不散的无奈。硬着头皮接下“烫手山芋”,她说:“别人有,咱们没有,就相当于把国家的安全拱手相让。退?绝无可能!”从工作的第一天起,孙晨华的时间维度就变了。8年、10年、15年……别人经历的精彩纷呈的时间旅程于她而言不过是一个项目的周期,以及千万次沉浸式的推演、实验、推翻重来的过程。“每天早来晚走,周末也基本在工作,这么算下来,我等于又赚了30年!”孙晨华语气泰然:“好多人都说我太拼了,可我自己没觉得有多辛苦,趁年轻,总得干点事儿吧,既然干了,就干出个样子来。”联天接地 天地一家在卫星通信领域,中国算是后来者。“我们起步的时候,人家已经在赛道上跑了几十年。但事关国家安危,战天斗地的时刻,就算是头破血流也无妨!”问起卫星通信具体的作用,孙晨华曾有切肤之痛——汶川大地震。“那时咱们没有自己的卫星通信系统,地面通信依靠基站,基站损毁,通信网络随之全部瘫痪。”灾区打不出电话、发不出短信、更上不了网,只能靠不受地面环境影响的卫星给信号,但自己没有,只能租用国外的。“人命关天啊!这种时候被人‘卡脖子’谈条件,滋味可太难受了!”孙晨华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无形的“硝烟炮火”,痛定思痛,她坚定了心中的目标,无论如何,要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其实,早在2001年,她就已经与国外同行交过手了。那时,孙晨华受命为某军区开展一个项目研究,其中涉及一种崭新的卫星通信体制MF-TDMA,这个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只能依靠引进。为了确保系统顺利工作,孙晨华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展开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敏锐地发现,在外方公司提供的方案中,缺少一个关键设备。后来,孙晨华和她的团队收获了来自外方工程师的认可和尊重:“这套系统非常复杂,我们光是研发就用了20年,你们居然没有接受培训就自己把它研究清楚了,太了不起了!”打了胜仗是高兴的事,可孙晨华的心更沉重了,她反复思考,下定决心要研制我国自主的TDMA通信系统。但仅仅是立项,就给了她一记闷棍。这个项目国家早就想上,一再耽搁,就是因为技术难度太大。很多人劝她放弃:“那么多前辈都没有做到的事,算了吧。”孙晨华不服输,她一边带着团队反复研究论证,一边背着电脑一趟又一趟奔赴北京,汇报、请示、再汇报、再请示……整整三年才成功立项。孙晨华说:“我们的工作需要‘预研’,立足现在,卫星通信领域前前后后至少50年的事,都必须放在心里,再难都不能停下脚步。”2011年,她和团队呕心沥血近10年研制的“双模卫星通信系统”,以十余项发明专利的突破性贡献和近5亿元的销售收入,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孙晨华(右一)和团队呕心沥血近10年研制的“双模卫星通信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孙晨华心中,有一幅“天地一家”的美丽画卷,她和同伴正在天上织一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大网”,这张网怀抱整个地球,卫星通信也将因此“飞入寻常百姓家”。未来,无论你在高山之巅、海洋中心,无论你身处战火还是灾难,无论你在世界上哪一个地方,都能凭借一部手机快速联通,人身安全、信息安全都能获得来自祖国的全方位保护。为了这个梦想,她和伙伴们战天斗地、持续攻关,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当初的一张白纸,如今已经如愿绘满了缤纷的图景,孙晨华提出的多种波束、大跨度速率范围的组网解决方案,突破几十项关键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百余种,总体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讲到这,她不禁长出一口气:“现在,该有的咱都有了。”织就“天网” 护佑家国从仰人鼻息,到奋力追赶,再到并驾齐驱,孙晨华仍不满足,她还有更高远的目标:“咱们既然织了这么大的一张网,光是自己用多浪费啊!”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她深知科技必须服务国民经济。“我们要做得更加深入、具体,不仅研究‘样品’,还要形成‘产品’,更要打磨‘精品’!这样才能真正具备全球竞争力。”科研人员从不夸口,每一句沉甸甸的承诺背后,都凝结着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为了实现梦想,孙晨华拼了,2016年8月以来,她带领团队进行了30余个预研项目的申请,其中,拿下了近20项预研课题。每个项目汇报都需要做PPT,每页PPT她都要仔细看过,改了再改,精益求精,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同事们打心底里佩服她,也心疼她:“谁家有女儿,可千万别像你一样,太累了。”对此,孙晨华坦然:“开拓一个专业方向,需要很多人为之付出难以计数的努力,但是丢掉一个方向,也许只是一个瞬间。有悟性、够严谨、能吃苦,这是搞科研的人必须具备的三个特质。看得见方向,也就觉不出辛苦了。”在孙晨华眼中,工作和生活没有办法做到绝对的平衡,解决办法是排列“优先级”,对她来说,最终被“牺牲”掉的,往往就是最不重要的“个人时光”。研究所为大家配建了球场、健身房、游泳馆,可她从来没去享用过。特别累的时候,她会听听音乐稍事休息,抖擞精神,又是崭新的一天。孙晨华谈到工作总像打了鸡血,“现在,我们已经凭借这么多年的努力打响了‘中国制造’的招牌,未来,我希望能够实现‘中国领跑’,别人有的没有的,我们都要有!虽然面临极大挑战,但是科研人员的根本职责就是解决难题,科研人员的底色就是迎难而上。”在浩瀚太空,织就一张看不见的“天网”,庇佑家国,也普惠你我。而无数像孙晨华一样无私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他们挥洒出的汗水已化作璀璨繁星,熠熠生辉,耀动环宇。

关键词:“双争”,光荣榜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