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开香满城 幸福底色沁民心
——邢台信都区扎实推进“双争”活动纪实
大街小巷、社区院落整洁干净,赏心悦目;公园里、道路旁树木葱茏,繁花似锦;公共场所市民谈吐文雅,举止文明……在邢台市信都区的大街小巷,处处都能感受到日新月异的美好,细微之处无不彰显“双争”活动在信都区的有力实践。“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活动深入信都大地的各个角落,文明新风吹遍田园乡村。
厚植文明创建沃土 绽放城市温暖之花
暮色降临,信都区小黄河北岸仿古建筑商铺群灯火璀璨,捞汁小海鲜、麻辣小龙虾、烤生蚝……各色美食和夜色景观吸引着成群结队的市民尽情体验斑斓夜色带来的惬意。
“经集中整治,街道面貌焕然一新,商贩店铺管理有序,住在这里舒心多了……”近日,在小黄河南岸散步的市民王静说起最近的新变化,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文明创建的过程,就是持续解决城市顽疾,补齐治理短板的过程。今年以来,信都区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围绕民生实事项目,持续推进城市道路交通、公共服务、市政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塑造城市新风貌。同时,完善协调调度、监督检查、整改督办和考核奖惩四项机制,制定“任务清单、整改清单、问题清单”三张清单,倒排工期,确保创建文明城市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原来密布头顶的“飞线”“蜘蛛网”不见了,破损路面及时被硬化,楼道内粉刷一新,分类垃圾桶整齐摆放……信都区以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城市品质为出发点,将文明创建与夜经济发展相结合,将基础设施提升与市容市貌整治相结合,创新打造“市场疏导街”和“夜经济示范街”。
针对环境卫生不达标、线缆杂乱、“飞线”充电、不文明养犬、“门前五包”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开展全区摸底排查,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对2000年以前的369个老旧小区,通过聘请物业、居民自治、社区委托等方式,逐步实现基础物业全覆盖;清理“飞线”1900余条,安装充电端口1200个,劝离违章停车3750余辆次,悬挂规范养犬宣传条幅190条、传单5100份,利用小区广告屏、村居喇叭播放“邢台市养犬管理条例宣传”音频170处,以“绣花”功夫抓好城市精细化管理,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创建工作,营造“全民关注、全程互动、全城发力”的良好社会氛围。
文明城市创建不仅要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优美的城市环境,还要让群众感受到更具温情的城市温度。
信都区成立纵向全贯穿、横向全覆盖、内部全打通的“百姓议事厅”微信群1007个,发动20万余名“百姓代言人”参与,形成“居民诉求——部门反映——解决问题——反馈问题”的“一呼百应”式快速处理机制。信都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贺光辉介绍:“不光反映诉求,关于小区养狗、流动人员管理、电动车管理等问题,‘百姓代言人’都可以在议事厅提出意见建议。”
延伸文明实践触角 擦亮群众幸福底色
“薛队长,这件衣服侧面裂开了,帮我补一下吧。”7月25日一大早,家住团结小区的孙令芬就拿着需要缝补的衣服来到家门口的“衣心衣艺”缝纫社,志愿服务队的队长薛广志接过衣服,熟络地铺在工作台上忙碌起来。
“群众有需求,我们就想办法解决。”信都区团结路街道守敬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林丽超说,小区一些居民反映“缝缝补补”的难题,修改裤脚、更换拉链、钉扣子、熨烫衣物……事不大,但是不方便。社区了解情况后,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了“衣心衣艺”缝纫社,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免费缝补服务,满足居民的日常缝补需求。
“一针一线缝补出社区邻里情,一点一滴志愿服务暖人心。”林丽超感慨地说,缝纫社志愿者用密密的针脚为居民提供实用体贴的关怀服务,更搭建起了社区与居民沟通的桥梁,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
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积极围绕自身特色和优势,打造“一所一品牌、一站一特色”,其中,南大郭镇的“小马扎”文明新风宣讲员,坐在小马扎上,以唠家常的方式,把党的大政方针带到群众身边;宋家庄镇“幸福微公益”、科苑社区“微心愿”等志愿活动,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回应百姓关切为民服务解难题;中华街道“向日葵”志愿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巾帼志愿者的作用,建设“美丽庭院”,温暖守护“自己小家”;守敬社区、富兴社区等也组建暖心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情暖夕阳红、“夕阳我最红”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孝德文化和感恩文化氛围,让群众真正体会到“有温度”的暖心服务。
在创建志愿服务品牌的工作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举旗帜抓主线,结合“双争”活动,根据不同受众开展宣讲,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将古村落开发保护与乡村旅游产业相结合,拓宽增收渠道,让咱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近日,在将军墓镇内阳村,信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总队、区“金喜鹊”文艺宣传小分队志愿者们开展“强国复兴有我”文艺演出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编成文艺节目进行宣传,生动活泼接地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种’在心坎上了。”内阳村村民李西群说。
今年以来,信都区统筹理论、文艺、新闻等多条战线的力量,创新宣传载体,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宣讲活动。开展“千名支书微宣讲”活动677场,“点单式”宣讲362场;组建二百多人的“金喜鹊”文艺宣传小分队26支,开展文艺宣讲473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深化文明培育建设 涵养时代文明新风
7月19日,信都区“‘双争’有我——学习身边榜样凝聚前行力量”2023年“身边好人”“文明市民”等“双争”典型事迹宣讲报告会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举行。
这天,“中国好人”李义超、陈瑞明,信都区“全省长期关心下一代工作者”证书获得者、“文明市民”代表马志英,河北省优秀志愿者刘小燕四位宣讲团成员讲述了自己的事迹,阐述了自身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的感悟与体会。
2021年以来,信都区广泛开展“一人一天一好事”文明实践活动,持续掀起争当道德模范、争当身边好人的热潮,先后推出“中国好人”“河北好人”“文明市民”等各级各类先进典型471人。
普通农村妇女张岁京,用38年默默付出坚守承诺,用大爱撑起一个家;德龙钢铁公司职工郭彦刚,坚守本职岗位24年,破解一个又一个设备维修中的疑难问题;热心公益的陈瑞明,奔波近两千公里,为百名抗战老英雄留下记忆,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面对险情的吴淼,奋不顾身跳进水里抢救落水母子,挽救两人生命;一句承诺,多年践行,仍在延续的“好闺女”董晓洁……
这些身边好人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了文明典范、精神榜样和行动指引。他们用孝老爱亲、敬业奉献、乐于助人、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善行义举,展现最美的信都风景,潜移默化地影响周边人,为信都“好人现象”作出最好的注脚。
信都区出台了《邢台市信都区礼遇帮扶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实施办法》,通过健全完善礼遇帮扶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常态长效机制,传递道德正能量、弘扬文明新风尚,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和“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取向。
同时,持续强化宣传引导,通过“信都发布”“文明信都”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发布优秀事迹交流展播,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深入人心;组织事迹分享会、座谈交流会,让文明典型走进社区、走进机关、走进学校、走进企业,让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都能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引导广大居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在全区掀起学习、崇尚、争当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社会热潮,好人群体不断壮大,越来越多信都人争相传唱崇德向善的“文明歌”,讲述感人至深的“最美故事”。
信都区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不断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和农村文明程度,涵养文明新风。
“新婚喜宴一天清,外村亲朋五桌内……”会宁镇董家沟村民董会明家刚刚办过婚礼,一张特别的“粉红纸”张贴在他家宅院门前,对婚宴菜品、烟酒等规格进行规定。
“过去,农村地区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费钱、费时、费事,还增加人情负担。”董家沟村支书王振芳介绍说,为了遏制这种不良风气,该村干部结合本村群众生产生活现状,在多次征求党员、群众代表、红白理事会成员的意见建议后,提出了符合群众意愿的红白事办理指导意见,对婚嫁彩礼、宴请人数、操办程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写入村规民约。理事会对村内红白事实施全程监督,并指导红白事事主按照标准和程序办理,实行一段时间后,老百姓们都放下了人情‘面子’,更减轻了经济负担。
目前,信都区95%的村均建成红白理事会和乡贤道德评议会。通过不断完善章程、明确职责,使红事白事、大事小情都有商有量、有评有议,有效增强了村民凝聚力,帮助村民转变观念、克服陋习,着力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