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时代新风

“双争”进行时丨刘秀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2023-10-13 16:11:59 作者: 来源: 河北日报
分享:

“双争”有我 家风传承”

听听他们的家风故事,一起感受奋进力量

编者按

良好的家教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家教故事,到“杨家儿孙,无论将宦,必以精血肝胆报国”的家风家训,无不体现着向上的家庭追求和高尚的家国情怀。这些优良好家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新时代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供了丰厚文化滋养。今年我省组织开展“‘双争’有我 家风传承”2023年河北省善美家风故事征集宣传展示活动,持续深化“双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自记事起,家中的堂屋正墙上就挂着朱柏庐的《夫子治家格言》,上面是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小楷,四幅一组,挂了很多年。

我不知道朱柏庐是谁,爸爸说,朱柏庐就是朱夫子,这几幅字是爷爷的朋友写的。

“哦,我明白了,朱柏庐是爷爷的朋友。”

“哈哈哈哈,我倒希望和朱柏庐做朋友,可惜不是一个时代啊!”爷爷的笑声从西屋传来。

小小的我被爷爷的笑给整懵了。爷爷平时都是严厉的,很少这样大笑。在我看来,“夫子”就是爷爷,爷爷就是“夫子”。因为,爷爷就是按照墙上的字来治家的。

在爷爷那里,只要你是家中一员,就绝不能睡懒觉、不干活,否则就要罚背“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要是挑食、不爱惜粮食,就要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不好好学习呢,就背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其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出现的频率最多,几乎伴随了我和姐姐的整个童年。

记得从能自己端住碗开始,我和姐姐就要自己盛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刘家不养闲人”“吃多少,盛多少,别眼大肚子小”“吃饭不准吧唧嘴”“饭粒掉桌子上,必须捡起来吃了”……这些是饭桌上的规矩,若有违反,即刻放下碗筷,站起来背诵“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早饭通常有玉米粥,就是玉米粒磨成糁儿煮的粥,明明是黄色的,我们这里叫白粥。粥是烫烫的,得把碗转着圈儿吸溜着喝。可爷爷的规矩是:可以吸溜,但不允许发出声音,且要喝干喝净,见碗底的那种;也可以用汤勺,但勺子和碗接触不能发出声音。

吃饱喝足放下碗,若是不见碗底,奶奶会说:“赶紧喝完,那是福底儿,不让剩!”但这样的语气,说再多都不及爷爷的一个字——“背”!

真正体会到白粥的香甜,是在亲历了它的制作过程之后。说到这儿,不得不提爷爷的另一条家规:地里种的玉米收回家来都不准动,晒干、脱粒、归仓之后是要卖钱的。要想磨点玉米糁贴个饼子或者熬个白粥啥的,要先去捡玉米。

每次收完玉米之后,奶奶、姐姐和我每人手拿个空化肥袋子就出发了。捡玉米的秘诀是穿上薄底鞋,从已经躺倒剥过的玉米秸上一脚一脚踩过去,总有“漏网之鱼”。硌脚的那一刻,猫下腰一摸,就是一个大玉米棒子。虽说已经入秋,“秋老虎”的威力也是不可小觑的,随着化肥袋子里的玉米越来越多,肩上似有千斤重担,脸上的汗一点不比伏天少。

好不容易一步一挪将玉米背回了家,还得手动脱粒——戴上劳保手套,用手拧;拧得手肿了,再换改锥,把玉米竖起来,一手扶着、一手用改锥把玉米粒一趟趟撬下去。脱粒之后晒干,筛子筛去浮土,簸箕簸出杂物,装在袋子里,就可以背去村里唯一的磨坊了。一半磨成粗的,一半磨成细的,花上两元钱,一年的白粥终于有了着落。

经了这一遭,喝粥再不会剩碗底了,饭桌上背诵“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30年后的今日,想像着阳光洒到儿时的小院,床铺已整理完毕,院子已打扫干净,花花草草带着深秋的露水,一切都是那样朝气蓬勃。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每人端一碗来之不易的白粥,静静喝着,筷子时不时伸向桌子中央的小咸菜,日子简单又美好。

(作者单位:保定市安国市实验中学)

关键词:双争,家风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