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时代新人

祝贺!河北5人荣登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

2024-04-18 15:31:00 作者: 来源: 中国文明网、文明河北
分享:

4月18日,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江西省九江市举办。河北省共有5人上榜。

他们分别是:

汽车调试工张赫,刻苦钻研10余载 终成“汽车医生”;

好民警 杲 光兴,16年热心“三献一救”公益事业 一人带动全县人无偿献血;

肢协副主席栾志学,身残志坚 倾情帮助更多残疾人勇敢走向社会;

古稀老人 马东春 ,带头捐资筹建烈士陵园 十余年义务守护传扬英烈故事;

蓝天救援队队员 晁金军 ,10年来多次奔赴救援一线 冒险救援120余人;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张赫:汽车调试工刻苦钻研10余载 终成“汽车医生”

张赫,男,1977年10月生,中共党员,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定州)总装一车间汽车调试工。多年来,他扎根一线,攻克了无数技术难题,注重人才培养,打造了一支跨区域作业能力强的队伍,树立了爱岗敬业的榜样。张赫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河北省“能工巧匠”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带头学习技能 从“小技工”成长为“大工匠”

1996年,汽车维修专业技校毕业的张赫,先后在定州胜利客车的汽车大修厂、保定长城客车的售后服务部工作。2005年初,张赫进入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定州)总装一车间,成为了总装车间的一名汽车装配工。

工作中,他从不叫苦喊累,各项工作都是冲在前头,大家都十分喜欢这个个子高高、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后来因为岗位调整,张赫转岗从事汽车调试与维修,这是他的科班专业,本以为驾轻就熟的他,却遇到了拦路虎。新的工作岗位技术含量高,这让他充分认识到自己技能的不足。但他没有气馁,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脚踏实地,积极学习为自己充电。工作之余,张赫除了找老师傅请教,还自学各种汽车电器维修教材。

慢慢地,当生产中遇到各种难题的时候,大家都会想到张赫,工友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找张赫想想办法”。每当大家找到他时,张赫都会做热心解答,并且和大家一起商讨解决方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因为勤奋好学、工作突出,在当时的调试班组,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秀才”,直到今天还有老员工这样叫他。由于张赫过硬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多次作为优秀代表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并荣获大奖。

经过多年的业务钻研和经验积累,张赫成为一名有绝招的“汽车医生”,他在汽车制造一线自创了“望、闻、听、感”汽车问题诊断绝招,运用这一绝招查找各类质量问题达42项,避免了批量质量问题下转,减少了公司质量损失1200余万元。自创“张赫调整法”,在企业推广后,调整人员由5组10人减少至3组6人,一次交验合格率提升近80%。

带头培养人才 让“我”成为“我们”

2015年,张赫创新工作室成立,功能定位为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几年间,工作室就形成了完备的工作运行机制且成果丰硕。张赫依托创新工作室平台建立了“新手变熟手、熟手变能手、能手变高手”的技能员工培训模式,培养车间级“技能之星”107名,打造了一支跨区域作业能力强的多能工队伍。他的多名徒弟在国家级、省市级技能大赛上获奖。在张赫的带领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工作室团队牵头解决生产线影响质量、效率的老大难问题9项,创造经济效益200余万元。张赫创新工作室团队攻关课题荣获河北省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一等成果1项,优胜成果2项,2019年被评为“河北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20年被评为“河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2023年获评河北省“工人先锋号”。

作为河北省劳模工匠宣讲团成员,张赫积极开展劳模工匠进企业、进班组、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结合自己的奋斗历程,讲述劳模故事,弘扬工匠精神,激励带动更多一线员工共同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贡献力量。

杲光兴:好民警16年热心“三献一救”公益事业 一人带动全县人无偿献血

杲光兴,男,1974年2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公安局三级高级警长。杲光兴连续16年投身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和应急救护公益事业。发起成立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集中捐献活动600余次,带动全县上万人参与“三献一救”公益事业。

坚守公益事业,打造“小桔灯”无偿献血旗帜

2008年8月,杲光兴偶然看到了一起无偿献血的宣传,自此无偿献血工作成了他的“第二职业”。他连续16年投身无偿献血公益事业,累计捐献血液、造血干细胞93次,约合2.34万毫升。2018年6月,杲光兴发起成立馆陶县“小桔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截至目前共组织志愿服务600余批次,发展志愿者800多名,累计志愿服务8万余小时,救助患者上万人。组织志愿者开展跨省定向救助9次,行程6.9万余公里。在“小桔灯”的引领下,馆陶县万余人参与无偿献血,全县献血率达到26‰,将“小桔灯”打造成为区域“三献一救”公益事业一张闪亮的名片。

创新宣传发动,推动无偿献血事业

杲光兴组建“小桔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后,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开辟微信、抖音公众号,编发信息400余篇。利用每年的元旦、五一、世界红十字日、世界献血者日等重点节日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单20余万份。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策划馆陶县无偿献血“最美献血者”评选活动和年终志愿服务工作总结表扬会,先后有35名志愿者分别荣获“热血勇士”“巾帼之星”“优秀志愿者”等荣誉,24名志愿者受到馆陶县通报表扬,带动社会各界群众积极投身无偿献血事业。

解救病患危急,引领志愿者“捐遗献髓”接力生命

血液类疾病患者延续生命的唯一希望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社会需求量大,成功配型的概率却非常低,寻找合适造血干细胞配型异常困难。2017年,杲光兴在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情况后,果断采集了自己的血样,加入到中华骨髓库,并积极宣传和科普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倡导更多志愿者加入捐髓救人事业中来。在他带动下,馆陶县2600多名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加入到中华骨髓库,有20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此外,还有1042名志愿者申请登记了器官捐献,7名志愿者分别捐献遗体或器官。志愿者李学彬,因患脑胶质肿瘤去世后,将其肝脏和肾脏分别移植给了3名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挽救了3个生命;捐献了眼角膜,让两个人重见了光明。

栾志学:肢协副主席身残志坚 倾情帮助更多残疾人勇敢走向社会

栾志学,男,1974年6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秦皇岛市肢残协会副主席、海港区残联兼职副理事长。栾志学16岁时因见义勇为落下终身残疾,但他身残志坚,刻苦自学技术、艰苦挣钱创业,热心回报社会,带领残疾人走进自然、融入生活,感受世界的美好。栾志学曾荣获“河北省自强模范” “河北好人”等荣誉。

见义勇为成残疾 艰苦创业成模范

1990年10月25日,正上中学的栾志学为保护两名女同学,不顾个人安危,舍命同三名歹徒搏斗伤及大脑,在经历了十天十夜的昏迷之后,终于醒了过来。但由于伤势过重,造成肢体偏瘫、终身残疾。

1993年6月,经过两年半的康复治疗,栾志学的身体得到了一定的恢复,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他主动放弃了继续上学的念头。在市残联的协调下,栾志学来到一家私人汽车修理厂上班。没有修车地沟,铺张纸壳子就钻到车面下去干活,靠一只手完成别人双手才能完成的工作。第一个月开工资54.86元,他开心地把50块钱给了母亲,留下4.86元当作零花钱。“那时候我觉得我不再是废人。”此后,他摆过小摊、去北京打过工,但因为肢体不便,又没有一技之长,生活一度十分困顿。

1994年栾志学开始接触电脑,靠自学修完了计算机大学课程,在2000年考取了微软工程师证书。依靠电脑技术,他开始出去打工修电脑,后来还有了自己的小公司,获得河北省残工委授予的“河北省自强模范”称号。

倾情帮扶 致力帮助残疾人脱困就业

想到自己曾经的艰辛,栾志学决心投身公益活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为身边的残疾人服务上。

2015年他当选为秦皇岛市肢残协会副主席。有了协会的支持,他服务残疾人更加方便了。每天他都怀着火一般的热情,竭尽所能帮助身边的每一位残疾人朋友。只要有人需要帮助,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残疾朋友赴京看病,他主动让家人开车护送,不收取任何费用;残疾朋友创业,他全力支持,提供启动资金;他还资助一名贫困残疾大学生上学,每个月500元直至学生毕业。2018年,栾志学成立了“回馈爱”身障志愿者服务队,成员达80余人,活跃在海港区的大街小巷。在养老院,服务队为老人们包饺子、搞文艺演出;去乡村残疾家庭慰问,坐在炕头上聊家常;服务队连续8年在春节期间,为市民、机关团体送春联。

2023年,为了让更多的残疾人脱贫致富,他积极探索增值服务新路径。针对农村残疾人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组建助残产品销售微信群,义务帮助农村残疾人销售猪肉、苹果、大米、小米、蜂蜜,鸡鸭鹅等农副产品,增加农村残疾人收入。

精心组织集体出游 带领残疾人走向社会

在带领残疾人创业的路上,栾志学发现多数残疾人内心非常敏感自卑,对外面的世界既充满渴望,又谨小慎微。于是他创立了“懂你”qq群,群里都是各类残疾人朋友,大家互相交流,互相鼓励。qq群里很多残疾人朋友,由于身体不便,甚至从来没有走出过家门。于是栾志学发起了“站起来走出去”残疾人出行活动。2016年至今,栾志学组织了大大小小40余次出行活动,参与残友3500余人次,汽车、游轮、飞机都是他们出行的方式。他们不仅走遍秦皇岛周边景点,他还带领残友去北京观看升旗仪式,足迹踏遍天津、青岛、唐山、承德、葫芦岛等城市。

看到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朋友走出阴霾、融入社会,栾志学欣慰地说:“残疾人也是社会中的一员,身体残疾不可怕,奉献的人生不残缺,只要跨越障碍,同样能提升自我价值并回馈社会。”

马东春:古稀老人带头捐资筹建烈士陵园 十余年义务守护传扬英烈故事

马东春,男,1949年11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邢台市威县梨园屯镇东赵村村民。马东春带头捐款、自筹资金,建成“战地医院纪念园”;主动承担管护工作10余年,默默守护英灵,宣讲英烈故事,用心血和汗水诠释满腔赤诚和无私奉献。马东春曾荣获“河北好人”等荣誉。

铭记父亲嘱托 甘心守护无名英烈

抗战时期,东赵村曾是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所属战地医院驻地,其间先后有七八十位战士因伤牺牲在这里,埋葬在村东空地上。马东春的父亲马尚贤曾参与烈士遗体的埋葬。自马东春儿时起,父亲就经常告诉他,沉睡在村东的那些人都是烈士,都是英雄!父亲曾嘱托说:“战士们为国捐躯,一定要把烈士墓维护好、管理好。”长大后的马东春因工作原因,抽不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但父亲的“一定要守护好”让他铭记于心。直至2011年6月正式退休,马东春由原来的重要节日回家扫墓祭拜,变成为全身心回村看护英烈墓地,守诺躬行,精心守护。

带头捐款筹资 建造英烈纪念园

村里原有一份烈士名单,由村党支部保管。1956年东赵村一带经历洪水,导致名单丢失,部分烈士墓损坏。但是几任村干部都知道有这样一份名单,马东春父亲曾经担任村长,知道名单上有78人,但是人数太多大部分姓名没有记住。后经马东春多方了解,共有78位烈士长眠在村里,其中有26位烈士遗骸被亲人迁回家乡,还有52位无名烈士的遗骸沉睡在村子东头。烈士墓地处在泄洪区,曾多次被冲毁,再加上墓地附近修建有砖窑,烧砖挖土对墓地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看着损坏严重的烈士陵墓,马东春下定决心要为这些烈士安个家。“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把生命都献出来,我不保护好这些,怎么对得起英勇牺牲的烈士们。”马东春说。

如何才能让烈士墓得到保护和修缮?马东春大胆设想:我要建一所陵园,把这些烈士都迁到一起,好好守护他们。他的想法得到乡亲们一致赞同,于是他发动儿女首先带头捐了3500元。很快,东家100元、西家200元……村民们自发捐赠了近7万元修缮款。光有村民捐款是不够的!马东春又一趟趟跑有关部门咨询政策,一次次提出申请。在马东春的努力下,最终争取到上级部门25万元拨款。东赵村“战地医院纪念园”2012年开土动工修建,于2013年竣工。

缅怀先烈功绩 讲好英雄事迹

烈士陵园建好后,马东春便将52座无名烈士以及附近村的两名烈士遗骨迁进战地医院纪念园内。马东春介绍说:“从2012年开始筹建,到现在战地医院纪念园已建成十多年,当年栽种的小树苗已经绿树成荫。修建陵园是为了让逝去的英烈安家,也希望后代子孙能够铭记这段历史。”烈士陵园建好后,他主动承担起陵园管护工作,就这样,马东春开启了自己的守护之路。十多年来,马东春整理出一套自己的陵园管护章程:每天先打扫陵墓、擦拭墓碑、摆好祭品,再修剪树木、收拾卫生,为前来祭奠的人讲解英烈事迹。看似枯燥而重复的工作,马东春却沉浸其中。

每到祭奠先祖、缅怀英烈的日子,陵园中便会有学校学生、社会组织前来扫墓,马东春自觉担任讲解员,为他们介绍陵园里烈士们的事迹,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坚定守护。

“下一步,打算谋划筹资修建一个历史展览馆,为长眠于此的烈士们立碑、修志,将这里建成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场所,让先烈的精神世代相传。”75岁的马东春说。

晁金军:蓝天救援队队员10年来多次奔赴救援一线 冒险救援120余人

晁金军,男,1972年12月生,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某加油站员工,秦皇岛市蓝天救援队队员。10年来,他先后参加了云南鲁甸地震务、老挝溃堤、河南“7·20”特大暴雨、土耳其地震等国内外救援,累计救援120余人。

练就过硬本领 时刻准备救援

队长李伏元说:“晁金军是队里面救援技术非常全面的老队员,虽然已经52岁了,可一旦有救援任务他总是冲锋在前。”晁金军知道打铁必须自身硬,想要顺利实施救援,必须要有过人的技能。自2014年加入秦皇岛市蓝天救援队以来,他先后取得了中国业余无线电台操作资格证书,红十字会师资证书,地震紧急救援技术中级证书,潜水、高空作业证,工业救援体系绳索2级证书;先后参与过山体救援、车辆打捞救援、人员溺水打捞、人员搜救等百余次各种类型的救援,积累了丰富的救援经验。

险重救援中 总有他的身影

2018年,晁金军参加了中国蓝天救援队赴老挝溃坝救援行动,那一次他成为了秦皇岛蓝天救援队参与国际救援第一人。洪水退去,到处都是1-2米深的泥沙,搜救过程中,根本不敢站起来走。一天10多个小时,只能手脚并用在泥沙上爬行,裤子磨损严重,鞋子陷在泥沙中拔不出来,脚上多处水疱溃疡,但这些都不能阻碍晁金军开展搜救工作。

泥巴裹满了裤腿,汗水打湿了衣背,这是2021年7月晁金军和他的队员们在河南特大暴雨救援现场的写照。浑浊的洪水,泡胀了他们的双腿,累了就穿着湿漉漉的衣服,躺在泥地里稍作休息,饿了就啃一口干巴巴的方便面,豆大的汗滴一次次淋湿脸,背着老百姓,他们在洪水里艰难向前。

2023年2月6日凌晨,土耳其南部发生7.8级强烈地震,其巨大的破坏力震惊了世界。晁金军带领37名蓝天救援队员参与救援任务。在连续3天白加黑的高强度救援中,队员没喝一口热水、没吃一口热饭,每天在帐篷中只睡几个小时。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共找到了36名遇难者遗体。

舍小家顾大家 不忘初心

救援工作需要长期处于待命状态,使晁金军的生活受到颇大的影响,但他从来没有怨言。老挝溃坝洪灾发生后,蓝天救援队立即在全国招募志愿者,虽然往返七八千元的交通费用都要自己承担,但晁金军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报名。

“每次我要去参加救援,妻子都会担心我有危险,拦着不让我去。现在知道拦不住,也就不阻拦了,只是默默地照顾好家里,不让我分心。”谈起妻子赵娜,晁金军脸上写满了愧疚。

“刚开始我不乐意让他去救援,觉得很危险。我们打工收入不多,孩子还在上小学,你说这要发生点啥意外可咋办。他偷偷去了鲁甸,不敢说,路上告诉我的;河南发大水,时他决定去了之后才告诉我;去老挝和土耳其是自己出的费用,也是要出发了才告诉我的。他每次参加救援任务,我在家要照顾好女儿,还整天老是担心他,晚上根本睡不着,有时还做噩梦。”妻子赵娜说着说着已经哽咽起来。

10年来,晁金军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历一场又一场救援,一次又一次地践行着“救人性命”的初衷。

关键词:中国好人榜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