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时代新人

“双争”榜样 | 王贵书:最是小院春意暖

2024-05-09 11:15:39 作者: 来源: 当代人杂志
分享:

​开栏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以各地常态选树的文明市民和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先进典型为基础,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文联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采访进行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将持续在微信公众号推出《“双争”榜样》专栏,敬请关注。

《“双争”榜样》栏目,旨在更好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双争”活动不断走深走实,引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文明风尚维护者、美好生活创造者,以典型榜样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双争”榜样 —— 王贵书

王贵书,女,1948年4月生,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邢郭镇东王俄村村民。自1969年与丈夫成家以来,无怨无悔照顾残疾小叔子刘顺山近60年,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担,在乡里乡外传为佳话。入选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最是小院春意暖

​阳光洒满农家院

这是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

院子里栽着一棵柿子树,一棵苹果树。寓意事事如意,平平安安。

初春时节,两棵树虬曲的枝干上,刚刚萌发出一抹新绿,让人对收获季节金灿灿、红彤彤的果实无比憧憬。

小院多干净啊,水泥地面上没有一片落叶,也没有任何堆放的杂物,角角落落都收拾得利索整洁,充满着勃勃生机。

我打量着这座小院,打量着这座小院的女主人王贵书,她大概一米五多点的身高,身材瘦小匀称,走路轻快,脸上挂着平和愉悦的笑容。她今年76岁,但看起来顶多也就60岁多点。

就是她,无怨无悔地照顾残疾小叔子刘顺山50多年。这本是一个苦难的故事,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她要伺候公婆,要伺候残疾小叔子。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她只是一个儿媳,只是一个嫂子,50多年啊,日子比树叶还稠,她却把森林般的苦难过成了甘甜的井水,她在日子里揉进阳光和快乐,散发着醇厚的、朴实的人间暖意。

小院正面北屋是四间小平房,外面封着玻璃走廊,春日的阳光透过玻璃走廊射进房间里,房间里亮堂堂的。家具不多,沙发、茶几、电视机,都是最基本的物品,但都摆放整齐,沙发巾铺得挺括得没有一丝褶皱。靠墙的电视柜上摆放着一束鲜花,里面有玫瑰、康乃馨、百合,搭配得很漂亮。她说这是三八妇女节时,赞皇县委宣传部专门派人给她送来的。虽已半月有余,花儿依然开得鲜艳。她登上了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是妇女界的优秀代表呢。

她招呼我坐在沙发上,她也坐下。一小片阳光正好打在她脸上,她如秋日菊花一般的脸上,充满着明丽动人的光。

有女曰“贵书”

1948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东南丘陵与平原交界处的邢郭镇东王俄村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出生了一个小女娃。怀孕的母亲难以温饱,生下的小女娃又黑又瘦,让人担心能不能养活。但她却如石缝下的一棵小草,睁开懵懂的眼睛顽强地生长起来了。父亲给她起名王贵书,希望她成为富贵的读书人。

贵书下面母亲又相继生下两个妹妹,一家人日子虽苦,却也其乐融融。但母亲却不幸患了肺病,整日咳嗽、喘,在那个年代,肺病是不治之症。病床上的母亲,早已丧失了生活的能力。父亲要下地干活儿,小贵书十二三岁就承担起照顾母亲和两个妹妹的重担。长期的劳累和营养不良影响了发育,她又矮又瘦。

母亲苦熬了两年,还是走了。长姐如母,小贵书里里外外操持着这个家,拉扯着两个妹妹。父亲给她起名时的愿望也落空,她只上过几天学就辍学了。

1969年,21岁的王贵书与同村的刘小山喜结连理。他比她大三岁,长得英俊帅气,她更看重的,是他军人的身份。在承德五年部队生活的磨炼,使他身上有一种坚强、乐观、昂扬的精气神,这是她向往的。纵使生活犹如泥潭,她也从不哭哭啼啼,她喜欢阳光,喜欢笑容,喜欢有人和她一起去创造生活。

刘小山家庭条件也不好,他弟兄仨,哥哥在山西煤矿上工作,常年不回家,弟弟刘顺山患有大骨节病,双腿畸形,行动困难,父母已年近60岁,一个患有高血压,一个腰腿不舒服,都干不了重活儿。

王贵书从一个苦海,跳进另一个苦海里了。

当时有人在她耳边支招儿:“你也可以不苦,进门就跟他们分家,把公婆和小叔子都分出去,让他们仨另过,你们小两口还怕过不好吗?”善良的公婆和小叔子当然也想到了这儿,怕贵书为难,他们主动提出要分家另过。那天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新媳妇王贵书给一家人挨个儿盛好饭,又把碗筷摆放在每个人面前,她才最后坐下。

她看看公婆,看看小叔子,平静地说:“爹,娘,顺山,你们说咱这家能分吗?”她又看了眼丈夫刘小山,替他说出心里话:“一家人骨头连筋,十指连心,你们日子过不好,我俩心里能安生吗?”

如母如姐好嫂子

王贵书婚后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光拉扯仨孩子就累得不行了,她还要帮着丈夫下田劳动,做一家人的饭菜,洗一家人的衣服。那个年代人们身上穿的衣、脚上穿的鞋,都得自己亲手缝制,别说没钱,就是有钱这些也没得卖的。一家八口人的缝穿是个大工程。每天晚上,待孩子们都睡下了,她戴上顶针,在灯下细细密密地纳着鞋底,针脚挨着针脚地缝着衣服。灯光照着她灵巧的双手,多少个日子,她都缝到天已破晓,晨光拂现,才在满村的鸡鸣中沉沉睡去。

刘顺山的鞋和衣服,她做得最用心。鞋底要用最厚实的布,鞋帮要用柔软的布,衣服也要特制的。他的骨关节病变,累及髋、膝、踝、足,下半身每一寸关节都增粗、变形,导致双腿畸形,身高只有半个人高。这种病,无药可治,这注定他一生都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忍受行动受限所带来的痛苦。那一双双她为他特制的鞋子、特做的衣衫,凝结着做嫂子的心疼和体恤。

还有他的铺盖、被褥,王贵书也总是用新里新表新棉花,薄的厚的,她处处用心,保证他冬天暖暖和和,夏天凉凉爽爽。她早已视他为亲兄弟,日常生活,她宁肯让自己的三个孩子受委屈,也从不让兄弟受委屈。

刘顺山的病是治不好了,这在医学界都还是个难题,但民间总有一些中医有一些特殊的治疗疼痛的偏方,王贵书就四处打听哪里有这样的好医生。一打听到,她就立即去找,哪怕徒步走上几十里、上百里,千辛万苦也要把药给他求回来。回到家,她就按大夫的叮嘱,支起药锅,燃起柴火认真地熬。这些药,虽不能治本,却也为刘顺山减轻了很多痛苦。

庆幸的是,命运虽然给了刘顺山残疾的身体,却给了他聪慧的大脑和坚强、乐观的性格。他上过六年高小,学习成绩优异,他兴趣爱好广泛,简直就是个能人:他喜欢读书,身边能找到的书他都读过,且过目不忘;他喜欢硬笔书法,能写一手遒劲有力的钢笔字;他喜欢唱歌唱戏,什么谱子一学就会,跟着收音机能唱京剧、豫剧、丝弦;他喜欢拉二胡,整出的戏他都能拉下来;他喜欢修理,谁家的收音机坏了、手表坏了,乃至笨重的拖拉机坏了,他都能给修理好;他还当过村里的电工,硬是靠着手上的力量,爬到电线杆上去修电线……他会的实在是太多了,而这一切,并无师傅,都是他自己琢磨、自己学习出来的!难怪村里人说,如果不是害了这病,刘顺山该是多么了不起的人物!

刘顺山一生没有婚娶,王贵书几十年无怨无悔地为他缝衣做鞋,拆洗被褥,侍奉一日三餐,煎汤熬药。有人说王贵书带着个累赘,她从不觉得。年轻时的刘顺山虽不能下地劳动,但生活也还能自理,他感激哥嫂,看侄子和侄女也亲,他时常哄着侄子、侄女玩,给他们讲故事,讲笑话,把孩子们逗得哈哈大笑。吃饭的时候,他会把嫂子藏在他碗底的荷包蛋偷偷夹给侄子或侄女吃。

这是个日子虽然清贫,却充满着快乐的家庭。一家人相亲相爱,相敬如宾,谁和谁也没有红过脸,更没有拌过一句嘴。东王俄满村子人,提起这一大家子,无不竖起大拇指。

戏曲声声满小院

王贵书嫁到这个家里没两年,公爹就患病去世了。公爹也是个苦命人,自小父母双亡,他在富人家里当过长工,会炸油条、烤烧饼。他罹患癌症,去世时66岁。婆婆身体不好,体弱多病,在贵书的悉心照料下,活到90岁。婆婆活着的时候,逢人就夸自己有个好儿媳。

婆婆刚去世,丈夫刘小山也不幸患了脑瘤去世。那是2013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成家,儿子们在赞皇县城工作,只有周末和节假日才能回来;女儿嫁到了南方,回来一次更是不容易。这个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照顾刘顺山。

有人劝她:“何不跟着儿女到县城,到大城市里去享福?”

她说:“我走了谁来管顺山?”

“他可以进养老院,国家有政策,能接收像他这样的孤寡老人。”

犹如多年前她拒绝分家一样,她又一次拒绝了这“好心”的建议,她不能不管他!

此时,随着年龄的增加,刘顺山的病情越发严重了,只能半跪着挪动,每挪动一步,骨头间都犹如锯子在锯,斧头在砍。她对他的照顾更尽心尽力了。

命运似乎在考验她,刘顺山71岁上突发脑血栓,虽经过医院全力抢救,还是落了个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王贵书比往日更辛苦了,她刚给他擦洗干净屎尿,换好衣服,他又拉尿了。她就不厌其烦地再给他擦洗,再给他更换。脏的衣服被褥拿去清洗,双手长时间浸泡在冷水里,十根骨节突出,指肚上磨破了皮。一摸东西,疼。但再苦再难,她也从不在他面前显露出一点。

他人不能动,心是活泛的,他实在不忍心再拖累嫂子,他一心只想求死,只想去阎王爷那里报到。他开始拒绝吃饭、喝水和吃药。嫂子当然知道他的想法,她默默走出去了。

她去组织了村里爱唱戏的乡亲们来家里唱戏。为了吸引大家,她还让儿女们买了一些唱戏的家当。小院里戏声飘扬起来了,京剧、梆子、豫剧、丝弦,你来一段,我来一段,唱得虽然不那么专业,却都开心和投入。

戏声把刘顺山的精气神提拉起来了,他聚精会神地听着,分辨着哪句词唱得不准确,哪句不在调上。没瘫痪前,他就是戏曲爱好者,二哥生前每次出门,都会给他带回来几本戏书、戏本,侄子侄女更是经常给他买戏曲光盘,他通过自学,能拉二胡,能识谱,任何戏听过两遍,他就会唱。现在他唱不了拉不了了,但他可以指导他们唱。于是小院里又出现了有趣的一幕:院里人在唱,屋里躺着的人在教。一唱一和间,说说笑笑,热热闹闹的。

刘顺山又开始吃喝了,他又有了生活下去的信心。而王贵书从来没放弃对他的治疗,她每天都要带他去村里的诊所里输液、打针。

在她无微不至地照料下,两年后,瘫痪在床的刘顺山竟然奇迹般的能下床活动了!

孙女给他买了辆电动三轮车,巧手的他在车镫子上加了一层厚厚的木板,这样他的脚就能够到了。每次上车前,嫂子要把一只板凳放在地上,先把他扶上板凳,再扶着他蹬着板凳坐上三轮车。他坐稳了,钥匙打开,轻轻一拧车把,三轮车就出发了。

他坐在三轮车上在村子里转悠,在野外转悠,他看到野花开了,庄稼成长,鸟儿啼鸣,阳光照耀万物,心里就涌出幸福的感觉。侄子、孙子都争相表达着孝心,给他买营养品、买衣服,还给他买手机,手把手教他上网,他学会了在手机上面刷视频,他跟着上面学唱戏,学硬笔书法。他的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啊!

他含着泪跟别人说:“没有嫂子,我早埋人了。嫂子什么都管我,嫂子的恩情我几辈子都报答不了!”

最是家风继久长

家风,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思想。在王贵书的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下,诚实守信、勤奋努力、谦恭忍让、乐于助人早已成为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本分。

大儿子刘素宾生了两女一儿,儿子刘佳硕是老幺,虽然从小就被父母爱着被姐姐宠着,是家里的宝贝疙瘩,但他却一点也不骄纵。

刘家硕17岁那年,暑假里去离家不远的郭家庄水库玩儿。这个水库位于郭家庄最高的山坡上,四周植被茂密,水面波光粼粼,水最深处有十几米。刘家硕正沿着水库欣赏着沿途风景,突然耳边传来急切的声音:“救命啊——救命——”他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的水面上露出两个小脑袋,两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在水中挣扎、扑腾着。

刘家硕立即向着落水处跑去,“扑通”跳了下去。连他自己都没想过,他根本就不会水!他只是凭着本能用两只胳膊在水里划动!他靠近其中一个女孩,抓住她拼进全力把她送到岸边。顾不得喘口气,他又返身去救另一个女孩。此时水灌进他的鼻子、眼睛、嘴巴,他呼吸困难,天旋地转,可他没想要回头。他刚靠近女孩,她就死死地抓住了他的肩膀。他被她拖着,力气被一点点耗尽。危险正向他袭来,他需要挣脱她才能自保,可他也知道,一旦松开,女孩就错失了救援的机会。他拼尽最后的力气,将女孩置于他身前,他硬是用肩膀顶着,把女孩顶上了岸!

他虚脱地累倒在地,水喝得太多了,肚子鼓鼓的。他感觉到恶心、头疼,肩膀火辣辣疼。担心两个女孩再有危险,他拨打了110。不一会儿,警察来了,两个女孩被警察送回家。警察夸他真勇敢,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他默默回到家里,不敢跟家人说起救人的事。还是王贵书发现了孙子的异常,孙子怎么突然间就精神萎靡,话也不说,饭也不吃了?王贵书就问他:“硕硕,你怎么了,是病了吗?”“肩膀疼。”王贵书一摸,他疼得叫出声。“肩膀怎么弄的?”在她再三追问下,他才把自己救人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王贵书大惊:“哎哟我的乖孙子,你连游泳都不会你还敢去救人,万一把你淹死了一家人就没法过啦!”他却毫不在乎地说:“就算把我淹死了,那也是光荣的。”王贵书又心疼又为孙子感到骄傲。

两个女孩的爸妈带着女孩来家里道谢了,他们千恩万谢,让女儿不要忘记救命恩人。他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这是我应该做的。”

转眼,事情过去五六年了,刘家硕已经成长为英俊的小伙子。2023年年底,他迎娶了美丽、温柔的新娘子。新娘子的父母说,他们是冲着这个家庭里的好口碑才让女儿嫁进来的。

人间暖意

我的采访结束了。临别时,王贵书将一串晒干的柿子干送给我。她说这是树上结的柿子,秋季时她用细线把柿柄系上,挂在墙上风干而成。我捧着那一嘟噜柿子干,内心里充满着感动。她只是万千人中的一个普通人,却用人性的本真诠释着爱、真、善、美,感染着接近她的每一个人,她无愧于“中国好人”的光荣称号。

我再抬头望一眼那苹果树和柿子树,真心地祝愿她和家人平安幸福,事事如意!

作者:杨辉素

杨辉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小说月报•原创版》《小说界》《长城》《黄河文学》等。荣获第三届孙犁文学奖、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第十四届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出版有长篇纪实文学《给流浪儿童一个家》等,现供职于河北省作家协会。

关键词:“双争”榜样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