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以各地常态选树的文明市民和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先进典型为基础,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文联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采访进行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将持续在微信公众号推出《“双争”榜样》专栏,敬请关注。
《“双争”榜样》栏目,旨在更好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双争”活动不断走深走实,引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文明风尚维护者、美好生活创造者,以典型榜样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双争”榜样 —— 邓小岚
邓小岚,女,1943年生,2022年因病离世。阜平县马兰村音乐教育志愿者,原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之女。2004年起,邓小岚开始在阜平县马兰村义务教授音乐课程,18年往返于北京与马兰村,行程约20万公里,改装校舍7间,用音乐改变了一个村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登上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2022年3月,正在马兰村筹备音乐节的邓小岚突发脑血栓,两天后医治无效,溘然离世。2023年11月,当选第九届河北省道德模范。
兰香春葳蕤
翟英琴
一个人和一个地方情感至深时,也许可以用生死来托付。邓小岚和马兰村就是一对这样的结合。
永远的“小岚子”
1997年,邓小岚和妹妹第一次回到她惦念的马兰村。这次重返马兰村,中间隔着五十年的时光。半个世纪啊,邓小岚从三岁的幼儿到已步入知天命之年,皱纹渐渐爬上额头,白发开始在两鬓露头儿。
“故乡如醉远,天末且栖迟。沥血输邦党,遗风永梦思。悬崖一片土,临水七人碑。从此马兰路,千秋烈士居。”这是邓拓专门为长眠于马兰的晋察冀日报社烈士题写的诗句。这一次,邓小岚和妹妹要到马兰村寻访父亲邓拓的足迹和当年晋察冀日报社旧址。
满眼的大山迷惑了邓小岚的双眼,到底哪条路通往马兰呢?
邓小岚遇到一位老乡,忙上前问路:“马兰村怎么走?”
老乡很热情,告诉邓小岚:“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就到了马兰。”
“这是哪个村?”邓小岚指着眼前的村子问老乡。
“麻棚村。”
“麻棚村”三个字瞬间启动了邓小岚的童年记忆。
1937年9月,八路军来到阜平县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们在阜平县的油印小报《抗敌》的基础上,创办了《抗敌报》,是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的机关报。1940年11月7日,《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邓小岚的父亲邓拓任社长,他和同事们开始了游击办报的漫漫征程。在麻油碗灯昏暗的灯光下,报社的同志们加班排版。乡亲们腾出火炕,但是,同志们不忍心睡在百姓的炕上,便躺在地铺上过夜,让乡亲们睡火炕。
因为敌人的追击,报社在大山中辗转,一边跟鬼子打游击,一边出报纸。十余年时间里,《晋察冀日报》四次进驻马兰村,创造了“八匹骡子办报”的奇迹。1943年秋季,日寇在晋察冀边区展开惨无人道的大“扫荡”,为了保护报社撤离转移,马兰村19位乡亲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
1943年12月24日清晨,在一次突围后,邓拓的妻子丁一岚在山间的一座小破棚子里生下了邓小岚。母女都很虚弱,乡亲们只好用四根木棍做了个简易担架,抬着她们来到报社驻扎地。面对硝烟战火四起的恶劣环境,为了邓小岚的安全,父母只好将刚出生的她寄养在麻棚老乡家里。她在麻棚村一直长到三岁,抗日战争胜利后才被父母接到北京与家人团聚。
“当年,晋察冀日报社曾在这里待过,陈守元是我干爹!”邓小岚忍不住对老乡说。
“你是小岚子吧?”老乡打量着邓小岚,目光里都是亲切。
半个世纪过去了,老乡竟然还记得邓小岚的乳名!暖流从心底升起,向上涌,向上涌,化作晶莹的泪珠,湿润了邓小岚的眼睛。半个世纪的风霜雪雨,邓小岚经历了很多,这片她出生的土地也经历了许多。然而,“小岚子”这个乳名从老乡口中说出来时,仍有着当初的温度和亲切。是怎样的深情厚谊才能抵挡住半个世纪的岁月流逝?
看到邓小岚流泪,老乡的眼前也笼罩了雾气。他们都记得当年邓拓和丁一岚夫妇留下的女娃,她曾吃着干娘的奶长大,她曾骑在干爹的肩膀上玩耍,她曾一次次被乡音唤着“小岚子”,她就是眼前的问路人。
邓小岚珍藏着一枚刻有“马兰后人”的印章,她经常以“马兰后人”自称。五十年的光阴已逝,一茬又一茬的人老去,一茬又一茬的人出生,让她感动的是,至今竟然还有人记得她的乳名!当老乡呼唤她“小岚子”时,邓小岚下定决心一定要为乡亲们做点事。
“我想让老百姓知道,从这里走过的部队没有忘了他们,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始终心连心,为了劳苦大众翻身解放、过上好日子是他们的夙愿和追求;从这里出生的孩子也不会忘了他们,实现前辈夙愿就是革命后代的初心和使命。一定要为乡亲们做点事!”邓小岚下定决心。
说做就做。邓小岚回到北京后,跟丈夫说了她的想法。
当时,马兰村是一个贫困的山村,民房破旧,村里的道路不但狭窄还坑洼不平。学校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在四处漏风的教室里上课,冬天一双双小手被冻得生了冻疮。看到乡亲们生活这么困难,孩子们上学条件如此差,邓小岚的心里酸酸的难受。
那时,邓小岚手头没多少钱。做不了大的就先从小的做起。邓小岚拿出自己的退休金,又找到弟弟妹妹们,动员他们帮助凑了4万元,先是翻修了马兰小学的7间教室,教室的墙面再也不透风了。随后,她为孩子们换了桌椅,换了黑板,教室里变得整齐亮堂了。
马兰的歌声
2003年,邓小岚和晋察冀报社的几位老人回到马兰,为七烈士扫墓。她发现有几个小孩儿好奇地看着他们,于是叫他们过来,说:“你们会唱歌吗?来,给爷爷奶奶们唱首歌吧!”
马兰应该有歌声。1942年1月1日,《晋察冀日报》首次刊发歌曲。这首歌的名字叫《歌唱二小》,由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士方冰作词、劫夫作曲。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晋察冀日报》刊登了两首既好听又有气势的歌,一首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首是《团结就是力量》。
这是一个能够诞生鼓舞人心的歌声的地方。邓小岚期待地看着眼前的孩子们。然而,出乎邓小岚意料的是,孩子们大多不会唱歌,会唱两句的还唱跑了调。
马兰怎能没有歌声呢?童年怎能没有歌声呢?
马兰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孩子们从没出过大山,唯一的娱乐就是在山里跑。这一瞬间,邓小岚找到了进一步帮助马兰的途径。
受母亲丁一岚影响,邓小岚从小热爱音乐,读高二时家里给她请了中央广播交响乐团的老师,教她学拉小提琴。到了清华大学读书时,邓小岚在课余继续学小提琴,加入了清华的乐队。
退休前,邓小岚是一名警察。但是,音乐对邓小岚来说很重要,因为孤独的日子里是音乐在陪伴着她。音乐可以愉悦人,可以净化人的灵魂,甚至可以帮人排除忧伤、走出苦闷。于是,邓小岚决定用自己的特长和余生来帮助马兰的孩子们。
孩子们不会唱歌,更没有乐器,很多人连摸都没摸过。当时马兰小学仅有一名老师,没开音乐课。
邓小岚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住,她把自家的乐器搬出来,运到马兰。自家的乐器不够用,她开始搜集弟弟妹妹和亲戚家闲置的乐器。从2004年开始,她常常是早晨8点从北京出发,一路换乘火车、大巴,抵达马兰村时往往已是傍晚。从手风琴、竖笛到小提琴、大提琴、吉他,她像蚂蚁搬家一样,把一件件乐器从北京搬到大山深处的马兰村。乐器仍不够,邓小岚就用退休金买。
为了记住孩子们的住址,邓小岚画了一张村里的位置图。邓小岚笑着说:“村里大部分情况我都知道,这村子好多人都在外面打工,基本上一出去就是大半年,所以村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很可怜。
于是,邓小岚成了马兰的义务音乐老师,每半个月来一次,教孩子们唱国歌、少先队队歌等。
邓小岚想要教孩子们唱歌本是出于好意,可是,不少家长担心学习音乐会耽误孩子的文化课。有的家长说:“将来孩子考学又不考唱歌,白花工夫。”邓小岚理解家长的心情,她一家一家登门解释:“课余学唱歌,不会影响学习,还能促进学习!”
邓小岚说:“父亲和母亲的青春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在生活方面,那当然是他们一生中最困难最艰苦的一段日子,但在精神方面,那又是他们一生中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因为他们在那时候把生死置之度外,对党对人民作出的贡献最多。”
2006年,邓小岚组建了只有6个孩子的马兰小乐队。教音乐得有连续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孩子们学不会,为此,邓小岚基本上每个月要来马兰村两次,寒暑假来得更频繁。
这些孩子从零开始,在邓小岚的悉心指导下,不仅能演奏《我爱北京天安门》《红星歌》等红色歌曲,也能演奏出《欢乐颂》《雪绒花》等世界名曲。一位名叫阿里的音乐人得知情况后从北京来到马兰,拍了专题纪录片《马兰的歌声》,他还为孩子们创作了好多新歌。
2008年国庆节,邓小岚带着马兰小乐队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马兰乐队小型音乐会”,为晋察冀日报社的老报人们演出。看到孩子们阳光自信的表演,听到一首首经典歌曲,这些革命前辈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孩子们的手感叹:“好样的,不愧是喝胭脂河水长大的马兰好后代!”孩子们见到了真实的北京,见到了向往的天安门和鸟巢。
培养山里娃国际视野
大山里的孩子,有的终其一生也走不出大山。邓小岚重回马兰后,除了教孩子们乐理知识,教孩子们唱歌,她还想帮助孩子们开阔眼界。她相信,眼界开阔带动思维开阔,人生的路也会随之开阔。
为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带给孩子们童话一般的感受,邓小岚出资建造了“音乐城堡”。在“音乐城堡”里,拉开客厅的布隔帘,客厅前面马上变成了舞台,后半部分成了观众席,布隔帘后面则是大大小小的“歌唱家”候场的地方。“音乐城堡”里充满了音乐元素,成为邓小岚和孩子们唱歌练琴的一个重要场所。
邓小岚想让孩子们去见识更大的世界,她说:“我只想尽我所能把这些孩子教好,让他们快乐,让这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在物质上我的能力可能有限,但是至少在精神上我不会让他们觉得比别人差,我要让他们自信地生活。”
2010年8月8日,邓小岚带着她的马兰小乐队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开幕式。2011年,邓小岚又将孩子们带到了北京电视台的春节晚会,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与将军后代合唱团一起演唱了《我们的田野》。
2015年,邓小岚带领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走出山坳,来到上海,参加音乐无国界联欢会,这也是国际夏令营的一项集体活动。出于善意的考虑,在音乐无国界联欢会开始之前,承办方的一名志愿者私下找到邓小岚,想让马兰小乐队只唱《友谊地久天长》的中文部分。按照安排,这首歌是先唱一遍英文,然后再唱一遍中文。
“谢谢你为我们考虑。但我们可以唱英文。”邓小岚的声音很平静,却很有力。她相信她带出来的孩子。果不其然,演出的舞台上,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不但吐音准确,而且表情自然。马兰的孩子们像一条条在音乐海洋遨游的鱼,跟其他肤色的孩子们一起,用英文演唱着这首世界名曲,用音乐传递着人类的共同情感。
在邓小岚的悉心培养下,在她全力协调和资助下,马兰小乐队的名声越来越大。一群金发碧眼的国际音乐友人从媒体上看到马兰小乐队的表演,通过大使馆找到媒体,媒体再找到邓小岚,几经辗转来到马兰村,来看马兰小乐队,和孩子们同台表演,举办了一场别具特色的大山里的音乐会。
邓小岚说:“母亲希望我记住,马兰村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不仅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更是父辈们战斗的地方。马兰村在我生命里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所以,她愿意倾尽所有来帮助马兰村。
随着时光流逝,跟着邓小岚学音乐的孩子一拨拨长大,他们有的考上大学,就读音乐教育专业,有的考上幼儿师范学校,想毕业后像邓小岚一样把歌声带给更多的孩子。
2021年9月中旬,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导演组需要选拔在开幕式上唱歌的孩子。邓小岚和马兰小乐队的事迹,孩子们天籁般的歌声,引起了导演组的关注。在层层选拔中,马兰小乐队中的8个孩子和来自阜平县城南庄镇的其他36个孩子,一起组建了合唱团,准备走上冬奥会的舞台。
这让邓小岚非常激动,她说:“我们山里的孩子目光清澈,像天上闪亮的星星;他们的声音,像山泉一样悦耳动听。孩子们即将登上北京的大舞台,向全世界展现我们的真诚和友爱!”
十几年寒来暑往,十几年春耕夏播,邓小岚用音乐在马兰播种明天,用音乐在孩子们的心田播种未来。孩子们要在北京集训和彩排,邓小岚不放心,平时就陪孩子们一起训练。2022年1月31日,除夕,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只有4天时间了,邓小岚特意到合唱团驻地给孩子们包饺子,给他们打气,为他们加油,帮他们释放压力。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穿着虎头鞋的44个孩子用天籁般的童音惊艳了全世界,邓小岚望着孩子们,流下激动的泪水。
三月,春暖花开,惠风和畅。如果能够再听邓小岚唱一遍《马兰童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让人悲伤的是,2022年3月21日,邓小岚因突发脑血栓医治无效,在北京天坛医院平静离世,享年79岁。安得生成飞燕翼,常撒爱予此天地。4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追授邓小岚同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称号。2023年3月4日,邓小岚被评为“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作者 翟英琴
翟英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保定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传记小说《李保国》、长篇小说《乘着星光回家》和“冒险岛”等少儿文学作品50余部,两次获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多部作品列入少儿好书推荐书目。绘本《雨靴》获第七届“大白鲸”原创图画书金鲸奖。《李保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并获首届“童阅中国”原创好童书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