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乡村全面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每年的省委一号文件都将移风易俗工作作为重点内容进行部署,组织相关部门采取务实措施,着力推进“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活动走深走实。6月15日,河北省移风易俗工作观摩交流活动在巨鹿县举办,交流各地经验,部署下一步工作。今日河北日报文明河北专版刊发部分市、县(市、区)的典型经验,供各地学习借鉴。
邢台市
基层首创激发动力活力 聚焦重点实现全面提升
邢台市南和区推行道德红黑榜晒德、道德模范树德、道德讲堂弘德、道德档案载德等工作模式;任泽区小东吴村实施道德积分制,设置4大项20小项道德积分量化指标,村民可凭道德积分到村内超市兑换米面油等实物……近年来,邢台市注重文明城市创建与乡风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持续涵育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文明实践的主阵地在基层,基层创新是移风易俗的源头活水。邢台市鼓励基层首创,激发文明实践、移风易俗的动力活力。全市5335个村(社区)已实现红白理事会、乡贤评议会、道德红黑榜、村规民约“两会一榜一约”全覆盖。沙河市下郑村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规定取消订婚宴、丧事不超过3天等红白事操办标准。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制定村民自治章程,首创“道德法庭”,其做法入选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清河县实施“金牌大柜”项目,隆尧县创新“乡贤评议会”工作模式等。
实施典型引领,邢台市常态开展“泉城好人”“文明市民”等先进典型选树,发动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培树“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十星级文明户”等群众身边典型。信都区西北留村在街道广场制作典型事迹宣传墙,临西县岗楼村敲锣打鼓将“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锦旗送至其娘家,让典型既有“里子”又有“面子”。
该市聚焦重点领域,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陈规陋习,分类施策,达到靶向发力、全面提升的整体效果。全市推广巨鹿做法,倡导文明婚俗,在8个试点县(市、区)已建立起813人的新时代红娘服务队,实现乡镇全覆盖,年底前将实现村(社区)全覆盖。大力推广威县孙家寨做法,推广孝道文化,广泛开展饺子宴、晾被洗衣、医疗服务等孝老敬亲活动,涌现出巨鹿县寻虎村“老年公益食堂”、任泽区骆家庄村“农村互助幸福院”、沙河市田村“一元餐厅”等典型。全市坚持以文化人,广泛开展“‘双争’有我·唱响泉城”“‘双争’有我·舞动泉城”“彩色周末”等文化惠民活动,有效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5月2日,巨鹿县红娘协会联合爱心商家组织百人相亲大会。图为适龄青年在相亲大会现场查看相关信息。
巨鹿县
291个行政村实现“一村一策”“一村一约”
近年来,巨鹿县建机制、浓氛围、促文明,全面提升群众精神风貌,助推移风易俗绽放“文明花”,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巨鹿将乡村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成立农村陈规陋习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多部门联合,重点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人情攀比、封建迷信5个方面问题进行排查整治,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今年把整治农村陈规陋习作为解决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重要内容,集中整治宴席举办时间过长、规模过大、邀请嘉宾人数过多等问题,进一步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
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抓手,该县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修订工作的实施方案》,对高额彩礼、铺张浪费、不赡养老人等提出约束要求,全县291个行政村均实现了“一村一策”“一村一约”,制定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和办理流程。同时,在“巨好办”综合管理平台开设“积分善治”模块,将群众在“巨好办”上报的问题线索,按照重要程度赋分。活动开展以来,群众上报问题8万余件,办结率达98.9%,兑换大小商品1600余件,激发了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
为抵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婚俗,2018年巨鹿县成立红娘协会,组建新时代红娘服务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服务队在无偿为单身青年牵线搭桥的同时,倡导低彩礼零彩礼,弘扬婚事简办新风。截至目前,共促成1887对青年喜结连理,其中涌现零彩礼“最美新娘”45人。
巨鹿县把抵制高额彩礼、推动移风易俗作为评选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的重要条件,发挥巨鹿发布等新媒体优势,制作“美丽巨鹿文明风”系列公益短视频,引导广大农村群众厚植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崇尚科学的文明之风。
秦皇岛市
建立覆盖城乡的家教指导服务站2176个
近年来,秦皇岛市妇联发挥“联”字优势和妇女在家庭、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作用,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切入点,以“文明新风进万家”移风易俗专项行动为抓手,打好移风易俗工作“组合拳”,运用“她”力量打通乡风文明新路径。
该市利用“妇女讲习所”“妇女微家”等“妇”字号阵地和妇联系统宣传平台,成立工作室,指导和带领妇女小组长、妇女网格员、巾帼志愿服务队上门入户一对一走访、编排移风易俗节目,当好移风易俗的先行者、倡导者、推动者。充分依托秦皇岛市“知子花开 香飘万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家庭移风易俗服务赋能。联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创立家庭建设研究中心,建立覆盖城乡的家教指导服务站2176个。全市建立“家长夜校”讲习所和爱心爸妈教培基地26个,每个县区建立1个亲子阅读体验基地,面向各县区和教育系统招募优秀公益家教讲师51人,传播移风易俗新观念、倡导家庭文明新风尚。同时,利用妇联组织网络,将正确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等内容融入“巾帼大宣讲”“家风润万家”家风家教宣传服务中,开展移风易俗“五进”活动,为城乡家庭提供可感可及的家教指导。
近年来,秦皇岛将移风易俗内容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寻找“最美家庭”“最美婆媳”、美丽庭院示范创建等活动相结合,近5年来累计寻找勤俭持家、孝老敬亲、敬业守法等各级各类最美家庭5600余户,引导广大家庭见贤思齐、倡扬新风;创建美丽庭院395511户、精品庭院89754户,促进文明新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转变、由外在美向内涵美提升,以“小庭院”促进“大文明”。
该市举办红色家风档案展、秦皇岛博湖最美家庭互访联谊、美丽庭院擂台赛等活动近千场,利用新媒体矩阵展播“最美家庭”故事、“我为美丽庭院代言”等微视频230期,提高家庭典型荣誉感和影响力,引导广大家庭争做移风易俗的典范。
正定县
殡葬新风尚为村民减负担
正定县正定镇斜角头村针对以往丧事规矩多、时间长,老百姓开销大的问题,建立白事活动大厅,制定、发布了斜角头村红白理事会章程,明确了6项原则,即从俭原则、一天原则、地点原则、穿戴原则、回收原则、免费原则。
正定县南岗镇平安村制定红白事十不准,统一了红白事办理标准。2022年8月建设了500平方米的“新风大食堂”,明确就餐标准,办一次酒席可为村民节省一到两万元,大操大办现象基本消失,村民们少了负担,鼓了“口袋”。
…………
近年来,正定县将殡葬习俗改革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围绕推动惠民、绿色、文明殡葬,积极研究和探索殡葬习俗改革新举措,破除丧葬陋俗,树立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的殡葬新风尚。
正定县成立殡葬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当地实际,多次研究方案,探索殡葬习俗改革新路子、新举措。研究制定了《正定县殡葬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鼓励全县8个乡镇建设中心型农村公益性骨灰堂,解决逝者骨灰安放问题,根治乱埋乱葬现象。
全县全面推广正定镇斜角头村、南岗镇平安村红白理事会的经验,进一步规范154个村的红白理事会,要求红白理事会全程介入本村红白事务,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村红白理事会作用,规范办事流程、议事规则,使村民办事有章可循。
该县积极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推广塔元庄村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的做法,组织全县198个村居全部修订完成了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让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成为一种常态。
与此同时,每年在清明节等节日,该县充分利用县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播发和推送《文明祭扫平安清明倡议书》,陵园、殡仪馆开展鲜花换纸钱活动,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开通“云端”寄哀思服务。各乡镇、村(居)委会运用大喇叭广播、发放宣传纸等形式,加大绿色殡葬宣传力度,带动群众转观念、破旧俗、立新风,营造有利于殡葬改革的社会氛围。
景县
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 乡村颜值内涵实现双提升
全县600多个村建设高标准的村民文化中心,创建以“人美”为重点的“五美庭院”3967个,评选出各类先进典型200余人……今年以来,景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本地特色,扎实推进以“法治乡村”“孝道乡村”等为主题的和美乡村建设,全面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持续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实现乡村颜值内涵双提升。
该县定期组织镇村干部召开和美乡村建设及推进移风易俗观摩拉练会,交流经验、学习先进、正视差距,今年以来,已举办乡镇观摩拉练会16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做到文明节俭办婚丧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与此同时,景县结合网格化管理机制,主动邀请群众参与,开展常态化监督,同步组织“回头看”,实现了“每条道路都有人管、每一户都有人监督”,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群众是乡风文明的建设者。景县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制定适合本村村情的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一约两会”制度,细化婚丧嫁娶程序、标准等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建立了“道德红黑榜”制度,试行推广积分制度,坚持奖惩并举,提升村民自治能力。今年以来,整治农村陈规陋习问题9个,批评教育9人。以每家每户为单元,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创建以“人美”为重点的“五美庭院”3967个。依托厚重的董子文化底蕴,把“仁、义、礼、智、信”融入移风易俗工作中,评选出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最美新人等各类先进典型200余人,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
通过和美乡村建设,景县大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600多个村都建设了高标准的村民文化中心,修缮了主题文化广场和百姓大舞台,打造了农村街景文化墙。举办了“文明新风进万家”“致敬最美劳动者”“大运河畔青年联谊会”等主题文明实践活动350余场,常态化组织文艺展览、亲子阅读、戏曲展演等文化活动380余场,参与人数7万人次,勤俭朴实、孝亲敬贤的文明乡风正吹进每个家庭。
近日,盐山县张相庄村组织了家训家风展。图为村民在参观展览。
盐山县
农村群众婚丧支出负担明显减轻
白事方面,禁止高价棺木、豪华酒席、舞狮等铺张行为,音响放哀乐代替吹拉弹唱、时蔬大锅菜代替酒席,一场白事可节约1.5万元;红事方面,明确规定彩礼不得高于5万元,婚礼一天办清,酒席每桌不超300元,婚车不超6辆,严禁婚闹、低俗舞队等不文明行为……
近年来,盐山县按照“县统筹、乡负责、村为主”的原则,全域推进、重点突破,探索移风易俗治本之策,打造和美乡村,农村群众的婚丧支出负担明显减轻。
该县出台《深入推进家风家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深化移风易俗、推动红白事简办的实施方案》等指导文件,全县450个村全部建立“一约两队四会”(村规民约,乡贤骨干队伍、志愿者队伍,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自治组织,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在源头上遏制大操大办、奢侈浪费。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面实行操办婚丧嫁娶事宜“两报告一承诺”制度,带头落实红白事简办。
该县连续举办两届低彩礼、零彩礼集体婚礼,25对新人以实际行动践行婚俗新风,带动群众逐步转变思想观念。将移风易俗融入家风家训建设工作,开展好家风好家训评选,辑印《盐山好家风好家训》5000册广赠民间,120个村开展家训挂门楣活动。连续6年举办“德耀饶安”道德模范·文明市民选树交流活动,涌现出各类模范869人。开展“文明实践积分制+爱心超市”建设,对文明风尚行为加分,以积分换奖品,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县建设积分超市96个,积分17万余分,兑换9.2万分。
全县组织开展5期“双争”有我村规民约故事讲述活动,让村干部、群众畅谈移风易俗身边事。组织未婚青年开展“为爱减负”联谊,婚恋交友、婚前辅导一举两得。成立“喜婆婆”志愿服务队,创作《结婚啦》《喜事盈门》等反映移风易俗新风尚的节目在婚礼上演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婆媳、妯娌、邻里互夸活动,让典型事迹亮相“夸夸墙”。举办“木兰有约”“巾帼普法乡村行”等法治宣讲活动,围绕民法典中有关内容和彩礼纠纷案例,举办讲座75期,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3月20日,邯郸市峰峰矿区朝阳社区老年食堂提供“半份餐”特色服务,受到居民普遍欢迎。
邯郸市峰峰矿区
拆分菜品现身农村红白事宴席
近年来,邯郸市峰峰矿区着力从强化宣传引导、狠抓源头治理、依托文明实践等方面入手,推进“光盘行动”,引领节约“食尚”。
区文明办、市场监管局、文旅局、商务局等多部门联合发起成立餐饮行业“光盘行动联盟”,制定餐饮行业“光盘联盟”文明公约,每半年对餐饮经营者开展专题培训。目前,主城区818家500平方米以上大型饭店全部加入联盟,小型餐馆中519家加入,总占比达80%。下一步,该区将继续引导其余餐饮商家主动加入联盟,实现全域覆盖。
在“光盘联盟”文明公约的引导下,各餐饮企业相继推出了“半份餐”“小份菜”“儿童餐”“点餐提示”“贴心打包”等特色服务,从源头减少餐饮浪费。指导联盟饭店推行“文明用餐积分制”,入店就餐的顾客只要践行“光盘行动”“剩菜打包”即可获得积分,兑换打折餐券、免费菜品、精美礼品等,使群众既享受了实惠,又养成适量点餐习惯。目前,各餐馆共注册“光盘”会员9万余人,兑换礼品5万余份。
2022年,义井镇义张庄村的红白理事会率先明确了红白事宴请范围不得超过100人、桌数不得超过10桌、操办最多1天的要求。随后,红白事标准“限高”这一措施在峰峰矿区全域推广,自助式、分餐式供餐以及半只、半条、半块等拆分菜品也出现在了农村的红白事宴席上。全区157个村将“崇尚勤俭节约、抵制大操大办”写入村规民约,通过事前约定,有效避免了以往红白事餐饮浪费的现象。2023年12月,该区完成了对东清流等109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功能提升,通过与办公区域分离,配备桌椅、制定“瘦身”菜谱、采购餐具及可降解打包餐盒等方式,让文明实践站成了“红白事简办大食堂”,为村民红白事提供免费场地和公益服务,有效引导村民“办事”不出村。
峰峰矿区积极发动党员干部、“五老人员”、新乡贤等859人,组建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115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常态开展“光盘”劝导,义务提供红白事帮后厨、帮分餐、帮打包等绿色服务。去年以来,全区各文明实践所(站)按标简办红白事290件,平均每户每事节省开支约1万元,从源头杜绝婚宴变“剩”宴。
4月8日,辛集市北智邱村老年食堂开展“爱心饺子传真情 浓浓关爱暖心间”敬老爱老文明实践活动。本版图片由省文明办提供
辛集市
以老年食堂建设引领移风易俗新风尚
近年来,辛集市坚持从实际出发,创新移风易俗工作思路,探索“文明实践+农村助老”新路径,以农村老年食堂为阵地,统筹调度各类助老资源,不断培育崇尚节俭、孝老爱亲、和谐友爱的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办好“小食堂”,托起“大民生”。辛集市共有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15.53万人,其中农村地区9.87万人。2023年以来,该市聚焦农村养老“吃饭难”问题,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推进农村老年食堂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运营103家,覆盖全市15个乡镇108个村,数量和质量位居全省前列,为2000多名老人提供近5万次助餐服务,显著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满意度。
用好“小阵地”,践行“大服务”。为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辛集市将老年食堂打造为文明实践新阵地,依托板凳“辛”课堂、文化惠民“辛”舞台、幸福天天来敲门、健康辛集行、文明实践民“辛”行5个品牌项目,经常性组织理论宣讲、文艺演出、爱心帮厨、健康科普、义诊义剪5类文明实践活动,改变农村老年人“蹲街头、靠墙头、晒日头”的单调生活。在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非遗剪纸、书法交流、农民画展览、象棋比赛等活动100余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日(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五),组织辛集孝和文化协会、与爱同行公益团队等12个社会组织的志愿者为老年食堂的老人提供义诊、义剪、按摩等20项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依托老年食堂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300余场,惠及群众6万余人次,进一步倡导了文明健康新理念,让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的文明乡风深入人心。
做好“小事情”,助力“大文明”。经过一年多运营,老年食堂不仅“有人管”“吃得好”,热心群众、公益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等也积极参与到老年食堂的运营管理和志愿服务中。截至目前,全市老年食堂的志愿服务队伍已有300多人,募集老年助餐资金79万元。结合移风易俗工作,68个村通过邀请老年食堂的老人参与制定红白事办事标准,参加“好婆婆”“好儿媳”先进典型选树等,让老年食堂成了文明“新窗口”、移风易俗新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