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时代新人

“双争”榜样 | 陈尧森:为大地把脉的人

2024-07-30 10:36:20 作者: 来源: 当代人杂志
分享:

​开栏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以各地常态选树的文明市民和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先进典型为基础,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文联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采访进行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将持续在河北省文联微信公众号、《当代人》微信公众号推出《“双争”榜样》专栏,敬请关注。

《“双争”榜样》栏目,旨在更好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双争”活动不断走深走实,引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文明风尚维护者、美好生活创造者,以典型榜样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双争”榜样 —— 陈尧森

陈尧森,男,1989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水文地质工程师,现任河北省地质测绘院第一党支部书记、党委办公室主任。他扎根一线默默奉献,了解到秀美的青山因矿山开采而导致地表植被被破坏,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毅然投身矿山生态修复事业。长时间出野外、驻现场,以深山为友、与密林相伴成为他的工作常态,在平凡岗位书写不平凡的担当。获评“冀青之星”、廊坊市“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

为大地把脉的人

李 婍

陈尧森身穿橄榄色野外勘探作业服,站在山脚下,再次检查自己带的装备:地质包里鼓鼓的,已经装好罗盘、地质锤、水、干粮、图纸、手持GPS和备用电池等物品。

“多带些水,到了山里不容易找到饮用水,天黑才能回来呢。”出发前,有经验的老队员提醒他。

陈尧森掂量了一下沉甸甸的包囊,质子磁力仪的备用电池很是有些分量,这些电池无论多么沉,都减不得。那就带两瓶矿泉水吧,两瓶水还不够吗?

该带的,一样都不少。

“没问题,出发。”戴着一副近视镜,瘦瘦高高一身书生气的陈尧森,回答得干脆利索。

深吸一口清冽的冷气,一组两人,在深秋的寒风中,开始向山中进发。

那一日,是2011年10月的一天,22岁的陈尧森走出大学校门刚刚三个月。彼时,他的心情激动且亢奋,第一次出野外,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学资源环境专业的他,虽然上学的时候也到山里实习过,但那毕竟是实习,这一次是真刀真枪上阵了。

冒着山谷的寒风,陈尧森的地质队员生涯正式开启。

这里是承德市兴隆县境内一座荒山,在半干旱中低山区,阳坡岩石裸露。而阴坡上的每一株植物生命力都那么顽强,它们把根扎在石头里,扎进看不到的土壤里。这个季节,树叶黄了,落了,陈尧森和他的队友踏着落叶,一步步向上攀援。

年轻的陈尧森有的是力气,凭着火焰般的热情,他一时并不觉得累。他们此行的任务,是与兄弟单位合作,利用地质体地磁场异常寻找地下矿藏。

和他一个组的队友来自当地矿区,负责做向导,陈尧森是这一组的主力队员。凭借在老地质队员“传帮带”中学到的野外工作方法,在地质装备研发生产单位积累的设备使用经验,他开始独立带组开展工作。

10米一个点,在异常区还要加密点次。这种数据采集方式,是一个点位一个点位地勘查。10米指的是直线距离,但在陡峭的山上,有时拼了命地向上爬很久,直线距离也才只有几米远,爬的都是纵向距离。

“咱们歇歇,喝口水。” 陈尧森早已满头大汗,但停下来汗水又很快被山风吹干,他感到口干舌燥,嗓子眼儿直冒烟。取出一瓶矿泉水,他咕咚咕咚喝起来。水从干燥的口腔急急淌过,喉咙中的火似乎浇灭了。继续工作,陈尧森不怕累。

日头还在东南边湛蓝的天空挂着,陈尧森的背囊轻了许多。他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他带的两瓶水已经喝光了,此时是上午十点钟,离收工还有八九个小时。

这时候回去是不可能的,边测边找水吧,不信前面没有水。陈尧森信心满满。

他们翻了三座山,走过了无数勘查点位,却一直没见到一个人、没找到一处水源。

渴,就忍着,那焦渴的煎熬深深烙印在他后来永远的记忆中。一直到午后太阳西斜,才远远看到山间一处平缓的地方有间孤零零的房子,似乎是一户人家。急急赶过去,敲开门,一个村妇警觉地看着两位不速之客。

他们说,我们是地质队来山里勘探的,想找点水喝。

村妇或许是第一次见到地质队员,用似懂非懂的眼神看着他们,犹犹豫豫指了下旁边的水缸。

陈尧森和队友惊喜地扑过去,他们大口地喝水,颇有些绿林豪杰大碗喝酒的豪气。喝够了,又用地质包中留着的空矿泉水瓶,灌了两瓶清水。

新灌的两瓶水终究还是没坚持到收工。回去的路上,临近驻扎营地,他们邂逅另一组同事。

“你们还有水吗?” 陈尧森的嗓子早已冒烟,他的声音嘶哑。

那一组的老队员从包中取出一个矿泉水瓶,瓶里还有一点水。

陈尧森接过来,一仰脖子,水瓶子瞬间就见底了。

老队员愣愣地看着空空的瓶子,叹息一声:“我们在野外可不能这样喝水,要小口小口细水长流地饮,虽然快到驻地了,但只要还有一步没进到里面,就要给自己留下一口水。”

陈尧森记住了那一次的经历,也记住了一名老地质队员的话。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着富饶的矿藏。

每当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响起,陈尧森都会莫名地感动,这首歌是祖辈父辈唱过的,如今,他又唱着,踏着老地质队员的足迹,踏上寻梦之路,续写父辈的地质青春。

为了搞地质勘探,他爬过许多野山。

夏季,去一座山里用磁法找铁矿,附近矿山的老人听说来了一群找矿的勘探队员,嘱咐道:“二十多年前这里来过一支地质队,找到了这座铁矿。打那之后,这座山的深处就再没有人进去过,你们去里面勘探,要注意安全。”

陈尧森和他的队友双脚踏进厚厚的腐殖层里,行走格外艰难,那座山没人进入。深山无路可走,在荆棘灌木丛中全靠刀砍、脚蹚、身子钻。眼前忽地会惊起野鸡、山兔等各种动物,最惊心动魄的是两条蛇在陈尧森面前飞掠而过,差点撞到他脸上。阳光从林隙间泻下来,一束又一束组成光帘,步步惊心地挪动着勘探点位,恶劣的环境却没有影响到他的工作。

他已经是一名真正的地质队员了。

他最难忘的日子,是去张家口山区从事矿山环境治理修复的那几年,艰苦的环境,磨炼了他的意志。地质队员不仅是找矿的尖兵,更要做矿山修复的园丁。在矿山环境治理工作中,陈尧森与他的同事们要查明矿山地质环境基本问题、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边坡的稳定性以及当地环境特点,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项目的工程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塞北的三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之处漫天黄沙,陈尧森去的矿山都是被破坏后需要进行环境治理修复的,不是荒无人烟就是仅剩一两个守矿人在看守。

陈尧森想,如果他们的努力能造福百姓,便是最大的欣慰。为掌握矿山环境治理翔实的一手数据,他总是冲在最前沿。

十月,冀北山区便开始大雪纷飞,严寒没有阻挡住他们勘探的脚步,那个冬季,他和同事们跑遍了张家口的怀来县、涿鹿县、崇礼区等众多矿山的每一个角落。

降温了,气温降到了零下20多摄氏度。穿上厚厚的羽绒服,陈尧森又出发了。

“我年轻,我不怕冷。”陈尧森说。

他忘记了,GPS比他娇气,到了野外,GPS被冻关机,用手怎么捂都冷冰冰的毫无动静,只好把它揣进怀里去捂。严寒中,他的手冻得僵硬,只能攥着拳头握笔做记录,颤抖中写下的那一组组数字,看上去有些歪斜,却是人间最美的诗篇。

在回来的路上,陈尧森想,我只是在崇礼的山上就被冻成这样,那当年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是怎么挺过来的。他回头望向勘测的那座山,再高点、再冷点都无所谓了。

在张家口工作期间,陈尧森到现场调查记录坐标点近万个,编制修复方案近百份,为财政节约支出千余万元,结合矿区地形地貌和区位优势,消除灾害隐患、平整场地,换填种植土,让绿水青山重现,绘出更亮丽的林山相融、林水相映、林路相伴、林居相依和美画卷。

陈尧森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常年战斗在深山沟、密林、荒滩,背后,是亲人牵挂的目光。

26岁那年,陈尧森走入婚姻的殿堂,妻子是一位温柔贤惠、通情达理的好女子。

刚结完婚没多久,他又踏上征程。三河市北部山区的矿山要做规划,进行修复治理,他又有了新的任务,野外数据采集、地质灾害调查,摸清情况,为矿山修复治理提供保障。任务结束,他又主动调去三河市东、西市区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组。

顶着星星出发,迎着月亮归队,把测线深入监测井位,必须确保探头准确到达指定水位。为获取准确的实验数据,他站在井边亲手放线。手套磨坏了,再换一副,那段日子里究竟磨坏了几副手套,他记不清了。高温酷暑、蚊虫叮咬,浑身都是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探头的位置,腿上落满蚊虫也觉察不到。

为保证数据准确无误,在抽水试验现场一干就是72个小时,不眠不休。从水量控制到数据记录,从水样采集到送检,每一项他都严谨认真。他的足迹遍布整个三河市,辗转各个监测井位。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顺利完成,为环京水圈、含水层调查与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廊坊的家中,妻子从怀孕到坐月子,都很难见到陈尧森的身影。她也渴望花前月下的浪漫,也憧憬被丈夫宠溺的甜蜜。怀孕八个月,马上就要生产了,她带着第一次做妈妈的幸福和惶恐,盼望着。可此时的陈尧森,却正守在井口认真地测量。

妻子生产后,陈尧森匆匆赶回来,这个新手爸爸满怀歉意地看着虚弱的妻子和娇嫩可爱的宝宝,他明天还要回到野外的抽水试验现场,他不知道该怎样和妻子开口。

从陈尧森的眼神中,妻子看出了他的心事,她告诉他,身边还有父母陪伴,如果工作岗位离不开,尽管去忙就是了。

有人问陈尧森,当上地质队员,耽误了许多自己的事情,你后悔过吗?

陈尧森说:个人利益永远要服从于集体利益,我无怨无悔。

​三

2020年下半年,陈尧森开始负责河北省地质测绘院党委办公室工作。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化,他依靠专业技术服务社会的心没有变。

单位驻地在廊坊市广阳区曙光道社区,他明白自己身处一支地矿队伍,要服务驻地的急需与必需。在了解到共驻共建社区日常管理出现难题,他主动思考、积极谋划,认为数据不能“沉睡”在档案室中,要“唤醒沉睡的数据”。对外了解社区需求,对内联系相关技术人员,陈尧森利用单位承担廊坊市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项目的技术优势和开展廊坊市规划区地面沉降监测项目的数据积累,立时开展工作。

听说省地质测绘院要对社区开展地面沉降监测,详细测量小区内部房屋、车位、道路等重要位置的地面沉降数据,曙光道社区的工作人员非常高兴:“这个好办,我们派人配合。”

起初社区以为这项工作不过就是勘测人员拿着仪器,在小区里走走转转,测量几个数据,等真正行动起来,才发现,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大工程。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对辖区内各个小区的容积率、建筑布局、建筑分类、用地性质、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30余项详细属性数据进行普查,5个小区,56栋居民住宅楼,近3000住户,一点一点梳理数据,建立全面、翔实、准确、权威的国土空间数据资源体系,解决小区内建筑物家底不清,信息零散、割裂、多口径的问题。

这工作量,真是不小!

他们还在春华里小区开展地面沉降监测,测量小区内部房屋、车位、道路等重要位置的地面沉降数据,在小区布设二等水准点一个,为小区内建筑基础下沉、墙体开裂及地下管道施工设计提供依据。

“你们是来给我们的房子号脉的吗?来我家看看吧。”

了解到这些勘测人员走家串户的目的,居民们积极配合。

用专业技术服务社区群众,建设美好家园,陈尧森和他的同事们默默付出了很多,和社区工作人员并肩作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至今陈尧森连续5年考核优秀,连续4年被省地质测绘院党委评为优秀管理者;被省局授予嘉奖、记功;获评廊坊市“文明市民”“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模范市民”等,并入选河北省文明办“双争”光荣榜。

面对这些荣誉,陈尧森没有骄傲,他深知脚下的路还很长,只有在火热岁月里无私奉献、开拓创新,才能继写地质工作者的华彩乐章!

作者:李婍

李婍,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廊坊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图书25部,获第十二届、第十四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丰子恺散文奖,河北省奔马奖等。有作品荣登河北省作家协会年度文学榜。

关键词:“双争”榜样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