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以各地常态选树的文明市民和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先进典型为基础,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文联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采访进行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将持续在《“双争”榜样》专栏推出,敬请关注。
《“双争”榜样》栏目,旨在更好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双争”活动不断走深走实,引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文明风尚维护者、美好生活创造者,以典型榜样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双争”榜样 —— 管文军
管文军,男,198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双百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主任。“一诺千金,说到就要做到”是他始终坚守的职业信条,自2007年从事律师工作以来,代理近千起案件,维护公平正义、勇担社会责任。先后荣获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 河北省“千名好支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40余项荣誉称号。2023年11月,被评为第九届河北省道德模范。
守 望
滕树海
一
身为河北双百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主任的管文军更愿意帮助弱势群体,经历过苦痛的他,深谙他们生活的不易。自2007年执业至今,他所代理的近千起案件中,为农民工讨薪就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2019年1月的一天,正在外地调阅卷宗的管文军,突然接到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电话,说有123名农民工没有拿到工钱,问他能否提供法律援助。当时管文军手头的案子已经忙不过来,但他没有犹豫,痛快地答应下来。
123名农民工,身后就是123个家庭。所有人都等着辛苦一年到头的工钱回家过年,购置年货、给老人看病、给孩子交学费……每一分钱都有精准的预算安排。管文军把手头的工作交给同事,亲自带人办理。深入了解情况后得知,农民工拿不到钱的原因,是装修工程被层层转包,承包单位与包工头之间发生争议,工程完工后,甲方已按约定付了工程款,但包工头却未给工人支付工钱。这种多方扯皮的案子既浪费精力,又没钱赚。同事劝他:“要不算了吧。”
“那怎么行,我们接的案子,不管多难,都一定要坚持到底,给当事人一个公正的说法!光考虑钱,那他们的事谁管?他们比我们更需要钱!” 管文军义正词严的态度,与庭审辩论无异。同事也没想到他能发这么大火,只好默默继续工作。
由于涉案人数众多,案情又复杂,管文军带领律所团队认真制定维权方案、分组统计数据、多方收集证据。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奔波努力,这起复杂的农民工欠薪案最终以调解、诉讼方式全部结案,81.37万元血汗钱交到了农民工手中。
2021年7月,管文军律师团队成员投身对口支援工作。在当地一个大项目建设中,因甲乙双方没有协调好工程款支付问题,出现了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律师团队代表当地司法部门提出法律意见并被采纳,经过大量细致地统计、核查工作,妥善解决了近千名农民工的工资问题。
多年来,管文军始终坚守“一诺千金,说到就要做到”的职业信条,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尽最大努力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每当看到当事人脸上露出感激的微笑时,他就会从心底升腾起一丝幸福感。
二
一种信念不断地坚持,时日久了,就渐渐融入血液和骨髓。对于管文军来说,这种信念,正是良知。
2015年,管文军有了自己的律所,生活有所好转,时间也较宽裕,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做公益上,尽最大努力帮助弱势群体,维护公平正义,做他们权益的守护者。
一提起管文军,身有残疾的老杨嘴里就不停地念叨:“那可是个好人啊,好人啊!”
2018年,老杨因为一点儿小事被辞退,企业不仅态度蛮横,还不给补偿金。老杨多次协商无果,想请律师打官司又拿不出钱,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管文军。在了解情况后,管文军主动为老杨申请了法律援助,还亲自带人办理这起案件。经过多次奔波调解,对方态度还是很强硬。管文军只好收集齐证据材料,依法提起劳动仲裁,为老杨争取到补偿金8000元。
随着办理案件的增多,管文军发现需要法律援助的人太多,光靠办理案件远远不够。于是,他在单位立下一条规矩:不管案子多大、律师费多少,所有员工必须把为群众维权放在首位,律所不追求效益最大化,而是以解决群众法律难题为目标!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带头做的。十几年来,他的律师团队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法律援助工作,挽回经济损失5500多万元,1200余名当事人受益。
为了能让更多群众受益,身为党员律师的管文军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做法律惠民的志愿者。2018年5月,管文军组织律所与承德市双桥区残联联合成立了“残疾人救助工作站”,为2万多名残疾人搭建起依法维权的平台;与双桥区妇联成立了“妇女儿童维权中心”,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
为方便群众,他主动提出将社区法律服务站设立在律师事务所,为近10万社区居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普法宣传。时常有群众拿着社区开具的介绍信来律所找他咨询。仅这块业务,保守估算,律所多年来减收近十万元,为此占用的时间还不计其内……
三
接办案件越多,管文军的心就越痛。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大的事情往往由微小的变化逐渐积累而成。有些当事人就是因为不懂法,才走上犯罪道路。
于是,管文军决心做以案释法的宣讲人,大力传播法治理念。多年来,他先后在承德电视台录播普法节目500多期,又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义务宣传普及《承德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承德市村容村貌管理条例》等六部承德地方性法规,制发短视频800多条,浏览量达上百万人。每逢全国法律宣传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重大节日节点,管文军还会带领所内律师走上街头、广场、学校进行公益法律宣传服务。
然而,仅在承德市内宣传,受众毕竟有限,要想更好地宣讲法律常识,还需要更高、更大的舞台。2011年11月,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组到河北省选拔律师主讲人。得知消息后,管文军既兴奋又沮丧——当时省内的律师多达8000人,而且多数比他学历高经验丰富。我一个非科班出身、自学考证的律师能行吗?他心里一点底儿也没有。
抱着拼命一搏的想法,经过层层选拔、考核,他竟然幸运地入选了!
2012年3月,他接到《法律讲堂》的试镜通知,激动不已。可难题还在后面:先是选题一再被毙,要么题材不当,要么导向偏差,要么与别人雷同,弄得他茫然失措;接着是讲稿不行,改了又改,不知熬了多少个通宵,最后才得以通过……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为了能在录制时有个好的表现,每天下班后,他就在桌子上用书搭起讲台,把手机摆在前面“试讲”。
第一期节目《婚礼闯来急救车》总算顺利播出了,那一年管文军刚好30岁。如今,管文军已在央视《法律讲堂》栏目录播节目260多期,成为该栏目资深主讲人。
四
熟悉管文军的人,都以为他那超凡的能力、出众的技巧、惊人的专注,就是与生俱来的。
事实恰恰相反。
1983年9月,管文军出生在承德市兴隆县三道河乡的一个偏远小山村,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靠着几亩薄地和几十棵果树艰难度日。后来因分家单过,父亲借债盖了新房,种种困苦压得父母喘不过气。年景不好时,家里经常揭不开锅。
一年夏天,接连下了几天大雨,父亲一直在外打工,母亲把家里最后能吃的做给姐姐和他吃下后,含泪搂着他俩静静地躺在炕上等,整整两天两夜,三个人没吃一口东西。当得知消息的舅舅带着粮食赶来时,他和姐姐已经虚弱得哭不出声音……
事后母亲含着泪对他说:“军儿啊,你要记住,咱人穷志不穷,人活着就一定要有骨气,更要讲良心……”
母亲的话,如一把利刃,深深地刺刻在管文军幼小的心头。
1999年管文军初中毕业,懂事的他主动放弃读高中考大学的机会,毅然选择包分配的中专保安专业。只有这样,才能早点上班赚钱养家,为父母分忧。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中专毕业后,他当起了保安。虽然工资不高,但好歹有份正当工作,不再拖累父母。正当他信心十足地准备干出个模样时,一个醉汉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那天管文军值夜班,一个醉汉叫门,可正在看书的他没有及时听到。醉汉进院后直接闯进保安室,指着他鼻子大声嘲骂道:“一个臭保安还看什么书,你识字吗?说保安好听,你不就是条看门的狗嘛!”
醉汉的话像刀子一样猛然扎进管文军的心里,又像一块寒冰堵住血管,挤压他身体的内壁,直到全身爆裂。他满眼含泪,紧咬牙关,心里暗暗发誓:我要让你知道,保安也可以看书,而且还要看出个美好的前程来!
此后的日子,他一边工作,一边更加努力地学习,接连考取了法律大专、法律本科学历,还拿到了法学学士学位。
2005年,管文军第一次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由于基础差,又没经过专业法律培训,结果没能通过。
2006年,他决定孤注一掷,在出租屋内脱产学习,夜以继日地研读法律知识,最终以承德市第三名的成绩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
2007年,他结束了五年的保安生涯,正式走上律师岗位。
就在这一年,一直不离不弃的恋人,也与他步入婚姻的殿堂。用妻子的话说,“别看他其貌不扬,正是那种不服输的倔强还有那无处不在的善良,使他周身仿佛笼罩上一层神秘的光晕,发散出一种特殊的迷人气息。”
管文军为了律师事业,这种永不满足的努力,永无止境地奔波,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标识,一种忘我的、深沉的爱。
虽然生活富足了,但他依旧朴素,一日三餐,四季如常。每天不停地工作、学习、锻炼,做公益。粗略算来,这些年光捐助出去的工资就达12万多元。过惯苦日子的他,从不管钱。每当需用钱时,相濡以沫的妻子总是善解人意的一笑:“你的私房钱呢,又捐出去啦?”
遇到能休息的节假日,管文军一定早早起床,拉上早已准备好的各种生活用品,驱车百里,回乡下老家陪伴父母。家里盖了新房,有一间特意保留了他当年的陈设。他喜欢嗅闻那令人心醉的泥土味道,那是从苦难、善良和双亲无言的厚爱中散发出来的芳香,挤进他的回忆漩涡,氤氲中悬凝着一个人内心深处隐而不露、丰富至极的精神世界。
当问及今后的打算时,管文军轻轻正了正衣领,眼里流露出坚定而从容的光亮:“如果一个人的兴致和自己从事的工作融为一体,两不相厌,真可谓幸运之至。我,就是那个幸运之人。不管今后的路有多远、多难,我都会谨遵母亲的教诲,做好自己,守望良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
作者:滕树海
滕树海,中国水利作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