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文明时评

让优质文化服务直达群众“家门口”

2024-08-20 15:09:45 作者: 来源: 河北新闻网
分享:

体育场馆内的激烈角逐、群众小舞台上的精彩演绎、社区休闲文化广场里的欢歌笑语……走进贵阳市观山湖区宾阳街道,一个个独具特色、温馨灵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总能轻易吸引人们的目光。近年来,当地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软硬件投入力度,常态化开展文体惠民活动,让居民在“家门口”畅享文化盛宴。(据澎湃新闻8月15日报道)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这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思路一脉相承。

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是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的具体做法。这一机制既强调文化资源质量,重点解决公共文化产品“好不好”的问题;又强调供给方式,明确要让优质文化资源与老百姓“面对面”。

公共文化贴近广大群众、遍布大街小巷,最能彰显文化建设的人本价值。如何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首先,延伸服务触角,了解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求,通过进一步推广“菜单式”“预约式”服务等,以优质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比如北京市顺义区图书馆承接市民各类文化需求订单,提供“您下单,我服务”的新型服务模式,通过专题培训、新书荐购、送书上门、科技赶集、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为读者提供“订单式”服务,打破图书馆固有服务模式,根据读者需求订制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项目。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改造力度,打造一批“小而美”的高品质文化空间。当前,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呈现多元化态势,涵盖公共阅读空间、文艺普及空间、文化展示空间、跨界文化空间等多种文化业态。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空间的需求,已经从“缺不缺、够不够”,升级为“好不好、精不精”。面对文化服务新形势,城市书房、文化夜校等一批“小而美”的新型文化空间应运而生,它们可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跃“细胞”,促进文化在城乡日常生活中的浸润、养成。

此外,充分发挥文艺团体和文艺骨干作用,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需要“能人”和“带头人”。目前,基层文化队伍存在人才短缺、专业性较弱等问题,尤其是编创人才匮乏,专业水平和知识储备亟待提升。对此,一方面应加大对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文化爱好者的培训力度,举办戏曲、表演、书法、绘画等专项培训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文化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文化志愿服务,完善志愿者准入、管理、激励等机制,通过先进宣传、荣誉表彰、补助奖励等方式,增强人们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鼓励退休人员、专业文艺工作者、青年学生等群体开展常态化、多样化的文化志愿服务,有效缓解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

从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到文化服务内容的充足供给,再到搭建舞台助力普通人文艺梦想开花结果,都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期待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日常。(张晓华

关键词:文化服务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