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观非遗项目;游大运河畔的园博园特色展园,领略燕赵各地风情;在南川古渡码头乘船夜游运河,赏两岸美景……如今,大运河已成为河北省沧州市最具魅力的生态名片、文化印记和产业高地。
资料图:壮美运河。新华网发(沧州摄影家协会 陈秀峰 摄)
悠悠运河,流淌千年。沧州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大运河在沧州境内流经8个县(市、区),全长216公里。近年来,沧州市坚持做好保护、传承、利用文章,以规划为引领,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快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让古老运河焕发新的生机。
为更好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沧州市优化提升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6个专项规划,编制沧州市大运河整体景观和城市建筑风貌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建设保护规划,形成沧州大运河系统完整的规划体系,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供系统指引和支撑。
绿色是大运河的底色,良好的生态是文明延续的坚实基础。沧州市坚持保护优先,持续推进运河沿线生态综合治理,聚焦凸显大运河沧州段原生风貌,在大运河沿线进行全域河道清淤和岸坡护理,开展沿线补植增绿,动态清零运河沿岸“散乱污”企业,对大运河沿线村庄全部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管控,加强生态环境修复,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长廊,为大运河文化传承利用奠定了生态基础。
“着眼打造城市精彩中轴线,沧州市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城市更新工作有机结合,通过打通运河绿廊、促进城河互动、建设城市客厅,努力将沧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运河文化名城。”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规划管理科工作人员说,沧州市积极探索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现新突破。如今,大运河畔的南川老街、园博园、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等地,展现着沧州独特的运河文化。
来到位于大运河畔的园博园,风采各异的展园引人注意。行走其间,移步换景,处处如画。据介绍,大运河南运河段南北纵穿沧州园博园,运河的自然生态风光与园博园院落式建筑、园林花卉景观有机结合。园博园已成为沧州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除了园博园,沧州还在运河沿线建成12座旅游码头,实现了大运河中心城区段旅游通航,开通了“水上公交”。“我在大运河畔长大,这几年大运河的变化太大了,不仅环境更好了,还可以乘船游览,感觉很幸福。”市民张玲说。
8月27日,市民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体验“非遗”木板年画。吕翔 摄
运河流光溢彩,非遗历久弥新。8月27日,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不少游客正在参观游览。在这里,大运河流域沿线8省(市)的航运风貌、代表性建筑和非遗项目一一呈现。其中,以“一船明月过沧州”为主题的沧州非遗保护成果展,生动展示沧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游客驻足观看。“这个展示馆很棒,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到很多运河文化和非遗项目,还可以现场体验非遗项目,真是不虚此行。”来自北京的游客周美说。
“今年,我们制定了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活化提升工作方案,全面征集大运河非遗文创,建立数据库,形成非遗项目、非遗产品(文创产品)清单,并组织非遗传承人定期现场展示非遗技艺。”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肖宝光介绍,沧州以大运河文化建设为引领,以武术、杂技等沧州特色非遗项目为重点,坚持保护与发展协同、传承与传播并重,深入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完善非遗传承体系,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旅游带建设,沧州市突出运河优势,以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文旅商深度融合,利用好大运河非遗等资源,有机串联旅游景点、文化亮点和商业热点,积极打造以大运河为主轴的精彩旅游廊道。
前不久,中国大运河(沧州)数字化创新中心项目启动。该中心将整合大运河数字化资源,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动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沧州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不断沉淀和丰富着这座城市的文明内涵。千年运河,奔流不息,链接着沧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彩。(采访报道组:王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