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四经普系列解读报告,报告显示,五年来,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地间产业定位与产业分工日益明晰,地区之间产业融合水平逐步提高。(河北新闻网12月20日)
曹妃甸首钢京唐运输码头 。
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产业融合的不断优化,充分显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促进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作为当前中国三大国家战略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拥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光明,发展成果可期。
五年“成绩单”的背后,是京津冀三地找准定位,发挥各自优势促发展的现实举措。从首钢迁出落户曹妃甸,到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项目,北京对非首都功能产业的疏导与河北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得到有效衔接,1.2万家京籍单位产业的“溢出”用京津两地的“有余”补充了河北的“不足”。三地的角色定位日渐明朗,格局更显科学——北京产业趋势明显瞄准高端化、天津服务业快速提升成为亮点、河北的先进制造业得到迅猛发展,三地的各自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短板得到进一步补充,发展能力与潜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一个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城市群布局已现雏形。
三地共进,需要坚持互利共赢,找到协同发展项目的“最大公约数”。京津要疏解非首都功能、缓解“大城市病”、优化城市发展格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河北要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经济竞争力、提升人民幸福感与获得感需要突破什么瓶颈,这其中既有发展问题,也有理念创新,既有当前矛盾,也关乎长远谋划。对于河北来说,把握好历史机遇,以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着力点,做好顶层设计和项目规划,提升软硬件设施服务能力和品质,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产业服务体系,将河北丰裕的人力、物力、土地、服务等产业资源转化成生产能力,才能更深入、更多元的融入到三地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中。
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车间的机器人正在作业。
发展战略全面推进,要坚持政策导向,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红利。京津凭借大城市优势,集聚了海量优质资源,与河北的资源“洼地”形成鲜明对比。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出台更多利好政策,促进京津对河北进一步开放科技创新、人才交流、资金配置等平台,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在京津冀三地,特别是面向河北的自由流通、充分流动,在协同发展中提升河北的吸引力、聚集力,形成京津冀三地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进一步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经济红利,提升区域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成果斐然,凸显出河北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有智慧有能力趁势而动、大有作为,且前途光明。当前,协同发展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推动京津产业“腾笼换鸟”与河北经济“筑巢引凤”的晋位升级,需要有更精准的政策引导、更科学的顶层规划和更完善的制度保障,多方发力多措并举,争取早日实现三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