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魏降闻此言如梦方醒,却原来这内中还有隐情。”12月16日晚,在衡水第一中学南校区礼堂,衡水市胜利小学10岁学生王鹏翔唱起京剧《赵氏孤儿》选段,一亮嗓就引来观众阵阵喝彩。王鹏翔一招一式颇有点专业演员范儿,这要归功于戏曲进校园活动中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河北日报》2019/12/18)
12月17日,在衡水市河北梆子剧团贾兰欣老师的指导下,衡水市胜利小学京剧社的学生们练习京剧《贵妃醉酒》。记者曹铮摄
我省扎实开展戏曲进校园进乡村活动,实现了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嬗变。
传递热爱传统戏曲艺术的理念。“送文化”是指由上级文艺团体带上文艺节目到基层慰问演出,活跃基层的文化生活,以享耳目之乐。而“种文化”则以传播热爱传统戏剧艺术为己任,着力在涵养戏曲文化新生态、提高广大受众传承与发展传统戏曲艺术的自觉性上下功夫。秦皇岛市将“戏曲艺术”融入学校校本课程中,创编独具特色的戏曲童谣操。省京剧艺术研究院院长李平芳,从解释“生旦净丑”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戏曲知识,带领张家口市桥西区书院巷小学的师生从起跑线上出发,感悟戏曲艺术珠宝的魅力。“种文化”,让热爱传统戏曲艺术的理念融入广大观念的血脉。
留下带不走的戏曲人才队伍。人才稀缺匮乏已成为困扰戏曲传承的难题,制约戏曲发展的瓶颈。传承戏曲文化临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此种状况在基层尤其明显。帮助基层培养戏曲人才,搭建戏曲人才梯队应从娃娃抓起。我省各地通过“种文化”实践给学校和农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戏曲人才队伍。在进校园过程中,省河北梆子剧院与学校建立长期联系,并负责组织开展戏曲教师培训,在学校建立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为基层培养、储备一批传承戏曲艺术的宝贵人才。
创排了一批优秀的戏曲作品。传承戏曲艺术载体是剧目;剧目能否受到观念欢迎、得到社会认可、发挥好传承作用,关键在作品。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创作生产优秀戏曲作品作为首要任务,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2019年先后投入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各级戏曲院团聚焦时代发展、展现优秀传统文化、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题材,认真谋划、精心创作、推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通过多种形式推动戏曲艺术进入千家万户,在人民心中深扎根、结硕果。
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嬗变,是我省基层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件实事儿,是传统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福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