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生产队解散,村集体所有的牲畜、农机等财产大部分拍卖给个人。村干部要将600多平方米的小学校舍拍卖,父亲站出来阻拦。没能买上校舍的小青年怏怏地说:真是个“赤老头”!
其实,“赤老头”的名字由来已久。
父亲叫杨树森,1928年出生在鹿泉西杨庄村,8岁即学习《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后到白鹿泉私立小学学习《论语》《孟子》《诗经》诸文。
1942年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14岁的父亲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村有史以来第一名共产党员。从此,父亲开启了跟着共产党勇往直前、平凡而豪迈的人生。
图为作者父亲(左)在井陉固关长城留念。 作者供图
父亲曾是西杨庄、段庄、西薛庄“三庄”的“教书先生”。教学内容有语文和算术,都是八路军编写的。学生放学后不敢将课本带回家,怕被日本人发现,每天都要藏在村外北山坡上的墙洞里,第二天上学时再取出来。那时的父亲利用小学教师的身份,组织学生扛着红缨枪、背着木砍刀,高唱抗日救国歌曲。父亲还带领本村及邻村的群众袭扰日寇据点、破拆正太铁路上安段、偷袭村外鬼子炮楼,开展敌后斗争;同时,组织群众加入攻打获鹿城、解放石家庄的支前队伍。
父亲开始是南小区(杨庄、段庄、薛庄、谷家峪、胡申铺)支委,负责区内党员的工作。当时党员的身份不便公开,父亲就将区内党员的入党申请书、照片、有关文书等藏在村北山石墙上的石洞里。
1948年,父亲调到土门区,负责区委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先是在城关区当秘书,后又调到财政科。由于工作突出,父亲又被调至北白砂乡任指导员,后担任李村公社副书记。1962年,父亲响应号召,毅然决然地回乡支援农村建设。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在农村,父亲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里。他用三瓮铜钱和一棵古槐树,换回村里第一台变压器,从此,电灯照亮了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他联系二叔,争取资助,修建了宽阔平缓的进出村大道,告别了村民“进村三道坡,出村三道弯”的时代。他联系侄儿,筹资为村里安设自来水管,使全村吃“旱井水”的日子成为历史……
2014年“七一”前夕,鹿泉区委派人慰问抗战时期的老党员,村干部指着父亲说,这就是“赤老头”。80多岁高龄的父亲乐呵呵地说:现在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头儿”了,不能为党做啥子贡献啦,还麻烦组织来看我。
是的,父亲早就认下了“赤老头”这一绰号,他用自己的一生演绎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用一颗赤子之心感染、影响、带动着我们全家、全族、全村。
图为作者(左)与父亲合影。 作者供图
2004年,建党83周年之际,《鹿泉视窗》刊登了一篇《小山村里的“党员之家”》:“在鹿泉市白鹿泉乡与井陉县接壤处有个小山村——西杨庄,有个红色革命家庭,被誉为‘党员之家’。”文中说的就是我们这个家庭。
父亲在家排行老大,在他“革命基因”的影响下,二叔20岁入党,自获鹿县运输公司经理职位退休,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了一生;三叔18岁报国参军,并且火线入党,复转回乡后,为建设新农村作出突出贡献。
香火在延续,“赤色”在传承。如今,父亲“赤老头”兄弟及子孙辈中有23名党员,分别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贡献着各自的力量。
1986年,父亲得知我入了党,便让我背入党誓词。我反问道:“您能背过吗?”父亲缓缓站起身来,右手握拳,庄重地背起15岁入党时的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背完后,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誓词就是誓言,不但要时刻记得,还要说到做到。既然入了党,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孟子》有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对党忠诚,积极工作,永不叛党,我会坚守这份誓词、恪守这份承诺,用毕生去守候、用终生去践行。
(作者:杨文志,工作单位:石家庄市鹿泉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