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时代新人

“双争”榜样 | 李进臣:灵魂里有黄金的人

2023-08-21 11:55:00 作者: 来源: 当代人杂志
分享:

开栏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以各地常态选树的文明市民和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先进典型为基础,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文联组织文学艺术家进行深入采访,创作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河北省文联微信公众号、《当代人》微信公众号《“双争”榜样》栏目陆续推发。《“双争”榜样》栏目,旨在更好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双争”活动不断走深走实,引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文明风尚维护者、美好生活创造者,以典型榜样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双争”榜样:李进臣

李进臣,男,1941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会宁中学退休教师。1960年起,李进臣选择了当一名人民教师。他躬耕教坛,用57年的坚守和大爱,书写了一位教书“匠人”的情怀。先后荣获“河北好人”“邢台好人”“邢台市优秀教师”“感动邢台”网络人物等荣誉称号。2023年第一季度入选“中国好人”榜。

李进臣,灵魂里有黄金的人

米丽宏

“为教育而生”

远山逶迤,秋光如泼。

2017年教师节。邢台市信都区南先贤村一个普普通通小院里,时不时传出寒暄问候的欢声笑语。客人不断到来,小院里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这个节日对于李进臣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是他彻底退出讲台的日子。是的,17年前,他已退休,那是法定年龄的退休;而这次,他同样也没觉出自己老:耳不聋,眼不花,思维缜密,站在讲台上声如洪钟、意气飞扬,精神头儿十足。这位“爷爷”级别的老师,跟孩子们总有话题可以深谈,而且站讲台从没感觉过累。

他的微信名“鲸落”,有奉献一生的意思;他善于学习、乐于接受新事物,是一个思想“前卫”的老爷子。

然而,毕竟已76岁啦。

要告别了!告别那厮守57年的讲台,告别一茬茬小树一样长高长大的青葱少年,心头无波澜?不可能的。欣慰、满足、轻松……不不,更多是一种难言的失落。

做教师,是他热爱的事。这种爱接近痴迷。

17年前,李进臣刚办理退休手续,就接到了邢台市金华中学的返聘邀请。也是任教高中政治课,也是班主任兼毕业班;因此,他办理退休手续只是一个小小的驿站。暑假后,他又走向了职业生涯的更深更高处。

这次,是真的告别了。他悄悄走出金华中学的教学楼,最后一次站在学校大门口,回首往事,浮现的是一幕幕温暖。他的眼里,竟有点湿润。再见啦,几十年日里夜里惦念的讲台、魂里梦里牵挂的校园!

朋友说他是“为教育而生”,他笑着认可了。他用一颗挚爱之心,将班级铸造成春风暖阳的集体;他用智慧,将讲台变成师生心灵相互呼唤和感召之地。

“教师的活儿,是良心活儿”

不走进李进臣的世界,就不会了解,“择一事,忠一生”是怎样一种状态;不走进山乡教师这个群体,就不会了解,这些“一身土味儿的灵魂工程师”是怎样一个值得尊敬的群体。

1958年,17岁的李进臣进入邢台县师范学习。学校创建于1948年,是当时的邢台第一专署为提升地方师资而开设的一所简易师范。在那里,他接受了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训练。文化课自不必说,音体美、三笔字、简笔画都要学。这所烙印着红色革命老区精神密码的学校,也将艰苦奋斗、忠于事业的基因,无声传承到了他的血液里。“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他时刻听从着国家的召唤。

1960年,李进臣毕业来到豆庄小学任教。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上下课敲响的是一口古老的、吊在校门口洋槐树上的铁钟;课桌摇摇晃晃,密布着粗糙的木纹,凳子是学生自带的,五花八门,各式各样……

19岁的“小先生”,第一次振臂敲响槐荫里的老钟,当,当,当。他激动、甚至神圣地揭开了30年乡村执教生涯的第一页。

他教小学一年级语文、算术课,任班主任;领着40多个娃,教拼音、写字、背课文、学算术、学说普通话,每节课上都有欢乐的气氛。

在学生苗申亮的记忆中,李老师是威严的。老师总穿一件蓝色上衣,一双家做黑土布鞋,衣装干干净净,看上去特别精神。开学第一天,老师早早站在教室门口,进来一个学生,就在点名簿上打个对勾。一天下来,46个学生,他能叫出40个人的名字。

那时,村小学都是包班制,作为班主任,他还教音乐、体育。在学生苗素梅的记忆里,李老师的音乐课太有趣了。老师唱得那么好。他用手打着拍子唱一句,停下来,说:唱。学生便唱一句。一年下来,学生学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社会主义好》等好多歌曲。

学生苗天芳记得李老师上体育课的情景:“那时没有操场,李老师把我们带到村南一条平整的土路上,练百米跑;他扛来一根滑溜溜的枣木杠,搭在校园两棵杨树的丫杈间,给我们练单杠;他让我们从家里带来玉米皮,编成长绳儿,课间集体跳绳儿!”

李进臣自制教具、钻研教法,发明了生字组合卡片,首创“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教学法。新颖的教法、优秀的成绩,引起邢台县文教局教研室的重视。当时教研室副主任尚义曾跟班一周,撰文将他的教学法在《邢台教育通讯》上推广。

他把自己的能量和智慧,发挥到了极致,把课也上到了极致。像太行山上一丛不择地界、顽强生长的山荆,他一扎根就咬定青山,发芽葳蕤。19岁到29岁,他在豆庄小学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1970年,他调到县办先贤中学,任班主任,教高中政治课。不间断的学习,使得他视野宽博,功底深厚,唐诗宋词背得滚瓜烂熟,地理知识丰富。政治课上,他穿插历史地理,综合古今,把课讲得活泼又有深度。

他说:“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包容,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树起教师的威望,更能成就学生的未来。”

多少年后的今天,他仍坚信自己当初的教育理念。

曾经,他肩挎宽宽大大、装满学生作业本的挎包,风雨无阻来往于家校之间;曾经,铁笔、蜡纸刻钢板,“咯吱咯吱”的金属之声透过窗棂,跟自然之声交织成一片。一把手电筒,照亮每周一次家访的夜路;一辆自行车,陪他跑了几十年;学校最差的班,被他带成最强的班;辍学的孩子,被他一次次做工作,重返校园……

后来,他结婚成家、生儿育女,人生大事一一经历。然而,他没误过学生一节课。他的生物钟、做事习惯,已同学校、学生融为一体。家里大小事务安排,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避开教学。

他说:“教学,是最讲良心的活儿。我做的是事关学生前途的事,不做好对不起良心。”

“教师这个身份,代表着责任”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当年570多万人参加考试。年近不惑、已有3个孩子的李进臣,为错过大学而深深遗憾。然而,作为教师,他决意帮助更多山里孩子考上大学,实现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

那个冬天,他骑着自行车,从先贤中学一路向西,到山区的太子井、柏山村,做待业、失学学生的工作。30多里路,一路走一路问,先到乡办学校了解情况,再入户苦口婆心说服家长,请求他们给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

20多个孩子在他的帮助下重返学校。

时至今日,李进臣还会感叹:“你真想不到那时山里孩子有多苦!那些孩子学习有多用功!家访时,我看到有的孩子全家只有一条被,有的孩子一年到头吃糠窝窝。作为老师,是真心疼啊。我下决心帮他们一把,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家庭的困境也会改变!”

那个寒假,李进臣跟他的学生只放了一天假:年三十傍晚放假,大年初二就开了学。他和学生吃住在一起,又当老师又当家长。每天早上不到5点起床,带学生一起跑操、上早自习;中午监督他们回宿舍睡会儿午觉,怕他们假睡,每20分钟就到宿舍查一次。晚自习后,别的老师下课走了,他又走进教室,陪着学生做功课、复习。等学生回到宿舍,看着学生全部睡下,他才回自己宿舍。

陪伴亦是一种教育。所有的自习时间和课外时间,只要没有别的老师,就有他在。临近高考,为给学生补充营养,他发动家长给孩子们送来鸡蛋。上完早读,他多了一项工作,匆匆跑去伙房,烧开水为学生冲鸡蛋。

那时农村通电不久,晚自习常常停电,学生每人都备了蜡烛。为了节省,他让大家吹灭蜡烛,由他在黑暗里讲课。他看不到学生,学生也看不到他,但是他感觉台下学生的眼睛亮亮的,像一片星海。

他对学生说:“同学们,我相信现在的黑暗终会迎来光明!你们将来都是明亮的星星!”

学生马仁会记得,自己当时为抓紧时间复习,常会忘记吃饭、睡觉,李老师就提醒他“注意喝水呀”“该睡觉啦”,还劝他:“休息好,才有效率!”

那年高考第一天发生的事,李进臣一辈子都忘不掉。他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两难、揪心、矛盾,只恨一身不能分两处。

那天,他亲自把学生送进考场,叮嘱,安慰,开导,一切风平浪静。等下午考完,学生杨士勇、王秋兵忽然闹起了肚子疼,他俩上吐下泻,浑身冒汗,痛得直不起腰来。他二话不说,联系医院,找医生,买药,直到看着他们服药,疼痛稍微缓解,又一身大汗去为他们买吃的。

还未出门,一个亲戚匆匆跑来找他:二女儿被受惊的马车撞倒碾轧,生死不明,已被送到医院。

那一刻,他眼前一黑,简直站立不稳。他向另一位带队老师交代了学生情况,跨上自行车就往医院狂奔。30里夜路,数次跌跤、连滚带爬。到医院,家人都在,女儿尚在“急救室”抢救。一身大汗的他,颓然跌坐在长椅上……

夜里11点,女儿脱离危险,被送入普通病房。他长吁了一口气,然而,心还被另一件事撕扯着。他愧疚地对大女儿和妻子说:“眼下孩子只剩输液了,你俩好好照顾着,那边还有俩学生闹病没人管,我得赶过去。”

妻子素来了解这个“狂人”般的教师丈夫,没吭声儿,也没拒绝。他抹一把泪,径自出了门。

又是30里夜路,他发狂般赶回去,直接去宿舍看两个学生。端水、送药、安抚。黎明时又为他们买了易消化的早餐……

那是多么难忘的一个夜晚。亲情、师谊,血缘、非血缘,逼着一个人做出艰难的抉择,而这抉择,又是那么直接地考验着人性和良知!

那年高考成绩公布,李进臣带的班放了“卫星”——学校考上大学的学生共14个,他的班占了12个。

如今,他真正实现了桃李满天下,经他之手培育的栋梁之才遍布各行各业。科研人员、国家干部、知名大学博士生导师、首席教授……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

1984年,43岁的李进臣被调到一所重点中学。那时,他已连续几年担任邢台市政治科目优质课评委,是远近闻名的高中政治课“名师”。

那个阴雨天,学校派车拉着他和他简单的行李来到会宁中学。一下车,杨校长就带人迎向他,帮着他搬行李。途经一间教室时,校长说:“李老师啊,你看,那个班,毕业班。班主任调走快一个月了。听说你来,学生们巴巴盼着呢!”

他又一次当了毕业班的班主任。

面对一个人人不愿接的乱班,他立马理清了工作思路。教育贵“疏”不在“堵”,要改变班风,须先培养师生之间信任的情感。

他决定从自己做起。每天天不亮,他已骑着自行车上了路。一小时后到校,早读还没开始。晨光中,他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学生陆续到来。就像严父,迎着儿女。

起个早,并不难。难的是天天如此,风霜雨雪,从不间断。

课余时间,他想方设法组织活动:春游、联欢会、乒乓球比赛……在活动中密切师生关系,展示学生各自的特长,让他们在书本之外得到精神上的充实和快乐。

一个团结向上、拼搏进取的班集体,慢慢显出眉目。

在这节骨眼儿上,李进臣的妻子撑不住了。几个月前,她就时不时感觉腹痛,不言声去村医那里买了药。服用一段时间后,疼痛有所减轻。可忽然就爆发般受不了了,她痛得浑身冒汗、几乎昏倒,央求邻居打电话给丈夫。

撂下电话,李进臣先跟其他科教师调了课,又召集班干部开了会,之后去向校长请假。

妻子入院做手术后,他一面照顾,一面抽空跑回学校管班、上课。每次从学校回到医院,挎包里装得满满的,是教科书和学生作业本。

作为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并将其贯彻到实际行动中,是一项使命。为此,他除了深入钻研教材,还每天收看新闻联播,自费订阅《红旗》杂志(后更名《求是》),购买大量书籍自学……有源头活水的滋养,他的课,思想性和鲜活性常让学生充满惊喜。

课间,他和学生“腻”在一起,抓住时机鼓舞学生,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那年期末考试成绩,他所在班由倒数第一一跃变为正数第一!同学们发出了惊喜的欢呼。

作家毕淑敏说: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正是因为努力、真诚,李进臣带出了许多优秀班级,改变了成百上千孩子的命运。

李老师今年已82岁,退休6年,他在村里也没闲着:宣讲国家政策,调解邻里关系,点拨学生功课……

他常常想起返聘任教的金华中学,毕竟17年时光啊。每每想起,一个个温馨的镜头就浮现在眼前:一个男生跑向他:“老师,这是我给你留的巧克力,味道好着呢。你尝尝。”

上下楼,学生跑来,搀住他的胳臂,体贴地道:“老师,您慢点!”

学生常在周末来电话:“老师,你啥时再来?我们都在等您。”

……

生命宝贵,是因为有价值,有意义。从世俗的功名声望来看,李进臣曾数度获得“邢台市优秀教师”“邢台好人”“感动邢台十大网络人物”“河北好人”等称号;2023年,获“中国好人”称号。

这是社会的认可与赞誉,而他真正能为这个社会提供思考的不止这些。他是一位灵魂里有黄金的人,一生恪尽职责,用生命诠释着“师魂”的含义。

作 者 米丽宏

米丽宏,河北临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集三部,作品入选《中国2022生态文学年选》《中国年度杂文佳作2017》等20多种文集。

关键词:双争,榜样,李进臣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