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群众把今年的“基层减负年”,形象地称作“减负令”。群众发现,在减负年各地不断落实“减负令”,干部群众看到了新变化:会少了、文少了、表少了、检查少了。减负,不仅是基层群众的一种期待,也是衡量幸福指数的一项具体指标;只有减负,才能让群众感到办事方便。
减负,其实就是针对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是把方便群众、方便基层办事放在改进作风第一位。从这个意义上讲,落实“减负令”,就是落实中央规定,就是心中装着群众,就是切实改进作风。落实“减负令”,是实打实的工作,是基层和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落实“减负令”,是真正的群众工作,是真正的改进领导作风、工作作风。
在落实“减负令”问题上,藏不得奸,做不得假。减负年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有道是:“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一些应该减的负,基层和群众觉得还没有减到位,还有减的余地,还应加大减负力度;在减负过程中,一些人、一些地方、一些单位,还存在偷懒想法,只想喊喊口号,不下功夫真改。要知道,基层和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缺斤少两,基层和群众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基层和群众不好糊弄,也糊弄不了,不落实“减负令”,群众就会指指点点。
尝到甜头的基层和群众,最怕“减负令”成为一阵风,最怕“减负令”今年来了明年走,最怕“减负令”热热闹闹之后偃旗息鼓。减负年里减负,这是“紧跟形势”?过了减负年之后,领导的注意力一旦转移,媒体的关注度不再那么聚焦,这减下去的负会不会出现“反弹”?怎样才能让“减负令”巩固长久?这是基层和群众最关心的一件事,也是很现实的事。
产生这种疑惑,是有根据的。一名机关干部告诉《人民日报》记者,“市里下发文件,我们结合文件把工作都安排了,但还是得再开一次会,会上主要内容就是听领导把文件再念一遍。”这名干部还说,上级部门的指示,落实前如果不开个会,似乎就显得不重视、觉得不踏实,回头遇到检查,“那我们是开过会的,就显得有依据。”这样的顾虑,这样的心态,其实就很不正常,也是减负没有减到位的一种自然反应,也是把减负年当成临时性任务“来完成”。其实,这是对“减负令”的一种误解;“减负令”一经执行,就应该将所有可以减下去的负担减到位,不出现“中梗阻”现象,不在“最后一公里”处抛锚掉链子,让群众不再担心。
一些不合理的规定和流程,一些长期形成的思维和工作惯性,一些与新时代不相符的做法,其实都应列在应减之负之中。不开会就是不重视、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这类工作方法和理念,在一些基层领导头脑中依然存在,不也是阻碍“减负令”一减到底的暗堡吗?如何真正改变这些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就需要建立巩固减负成果的长效机制,才能进一步理顺工作流程、减少繁文缛节,建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考核检查办法。
只要我们工作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这“减负令”就应长期有效,长期执行,一时一刻也不放松;而不是只局限于一年两年里。有了减负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有了彻底整治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指导思想,才能让想在减负年里混一年的人们不再心存侥幸,才能将“减负令”不折不扣执行到位,执行到底,中间不打折扣,不做手脚。
群众愿“减负令”永不失效,只有执行期,没有失效期。长效的“减负令”,有利于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一丝不苟执行的“减负令”,问题、矛盾才能解决一个减少一个;建立长效机制后的“减负令”,才能让解决的问题不再反弹,让化解的矛盾不再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