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童年,我觉得,传承一个好的家风和传统,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是必不可少的。
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个独生子女家庭,父亲对我要求很严,这源于父亲的坎坷经历。父亲8岁就跟随他在东北联军的伯父在深山老林打游击,风餐露宿吃尽了苦。12岁时,他的伯父将父亲送到城里的药铺当童工。新中国成立前夕,父亲回到唐山老家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又从事政法工作,成为一名人民公仆。
从我懂事起,不管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父亲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上身总穿一件洗得发白并补满补丁的中山装,只有出席重大会议才换上较新的衣服。他一生都没有改变的习惯就是,喝粥时要将碗里的饭粒吃干净。那时,只有小学速成班三年级文化的父亲,不懂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教育我,而是用自己随他的伯父吃野菜、饿着肚子抗战的艰苦经历引导我,让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生活在这么平安、美好的世界应该感谢党、感谢那些为换来这些美好生活而牺牲的烈士。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也不能浪费他们的心血。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会唱也爱唱的一首歌就是《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记得我第一次听到父亲唱这首歌是在一个礼堂,他和几个叔叔伯伯站在台上,每个人都面带庄重,伴随着音乐认真地唱。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一直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儿安家……”
是的,父亲无论在领导岗位,还是在艰苦的农村、工厂,只要是党的需要,他都义无反顾地去做。特别是党的艰苦朴素的作风,他走到哪儿都会带到哪儿。
父亲离开我已经11年了,而我回忆起自己的成长过程,每一步都有父亲的影子。从记事起,我从不和别人攀比吃穿,别人家的孩子每年都会添置两件新衣服,而我的衣服经过母亲的缝补修改穿了又穿。特别是长大后,也很少添置新衣服。我参加工作后,一件洗得发白、领子补着补丁的衬衫还穿在身上。
很多朋友和同事不理解,对我说:“你在家是独生女,你爸爸还是领导干部,你怎么还穿得这么破,连条件不如你的人也比你穿得好。”我只笑笑说:“能穿就好。”因为父亲总是叮嘱我:“生活上不要和别人攀比,工作上要超过别人。因为是人民的公仆,人们都在看着我们,所以你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
这是我成长过程中一直传承的家风,也是我从参加工作到退休这么多年来,无怨无悔奉献的见证。
(作者系开滦集团赵马社区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