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时代新人

“双争”榜样 | 刘凤秋:凌寒不落忍冬花

2024-09-18 15:39:21 作者: 来源: 当代人杂志
分享:

开栏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以各地常态选树的文明市民和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先进典型为基础,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文联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采访进行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将持续推出《“双争”榜样》专栏,敬请关注。

《“双争”榜样》栏目,旨在更好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双争”活动不断走深走实,引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文明风尚维护者、美好生活创造者,以典型榜样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双争”榜样 —— 刘凤秋

刘凤秋,女,1956年9月出生,秦皇岛市山海关区石河镇晓营村村民。婚后丈夫遭遇车祸致残,二女儿先天脑瘫,命运多舛的她并未向苦难低头,而是用自己单薄的肩膀撑起整个家。她孝顺公婆,照顾子女,努力挣钱养家,为风雨飘摇的家庭遮风挡雨。

凌寒不落忍冬花

璧如

不远处,一架直升机在山海关机场上空盘旋而起。高速旋转的螺旋桨把泛着咸湿气息的海风撕碎、搅烂又甩开。破碎的海风呼啸着再次聚集,以不近人情的狠戾,吹过岁月的长河,吹过晓营村的田野,也吹过刘凤秋家虚掩的院门。小院的围墙不高,却是一道坚强的屏障,将狂风阻挡在外。院内干净整洁,一畦畦欣然泛绿的蔬菜刚刚冒头,台阶上并排放置着两只笸箩,里面晾晒着红色的薯干,阳光下沁出蜜色的油光。墙角下,一株金银花长得枝繁叶茂,密密匝匝地铺满半面围墙,一簇簇含苞待放的花蕾拥挤在墙头内外,隐隐地,有暗香传来。

一阵紧似一阵的啼哭声打破了小院的静谧,刘凤秋胡乱擦了擦手,抬腿上炕,一边拍打抚摸小女儿的后背,一边轻声唤着“老姑娘,老姑娘……”

“老姑娘”是本地人对小女儿的爱称。刘凤秋有两个漂亮的姑娘。大姑娘苏丽君今年43岁,在一家私企做会计,夫妻恩爱,儿女双全。老姑娘苏丽莹今年33岁,从生下来就没有离开过刘凤秋。丽莹有一头乌黑秀丽的短发,白皙姣好的面庞透着点点红润,不出声的时候就是一个安静的邻家妹妹。但丽莹安静的时候并不多,此刻她正盘腿靠坐在被垛前放声大哭。她的头微垂,大臂紧紧地夹在身体两侧,小臂无意识地左右摆动,手指蜷曲地捏在一起,仿佛紧紧地掐着命运的喉咙。上天没有给她一个健康的体魄,只允许她用哭泣控诉。吮吸、吞咽和哭泣,丽莹仅有三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却在刘凤秋的精心呵护下渐渐长大。

乳汁般浓稠的母爱源源不断地从刘凤秋体内涓涓而出,滋养着丽莹的血肉和骨骼,也加速了刘凤秋的衰老。随着丽莹长大,刘凤秋照顾起来更加吃力了。毕竟,她已年近古稀。岁月早就在她脸上刻下深深的褶皱,眼皮明显下垂,掩盖着一双因严重缺乏睡眠而布满血丝的眼睛。但刘凤秋却说,她不困。怎么会不困呢?嗷嗷待哺的孩子,身患残疾的爱人,年逾九旬的婆婆……不管春夏秋冬,不分白天黑夜,她都似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无视折旧损耗,无须维修保养。她的世界,是不知疲倦的日久天长。

再没有人比她更熟悉这座北方村落的凌晨四点。黎明前的夜墨色浓重,月影寂寥,星辉清冷,偶有几声鸟鸣划破夜空,试图唤醒沉睡的大地,也唤醒疲惫的母亲。为女儿擦身体、换尿布、穿衣服……蜷缩的丽莹四肢僵硬且全程毫无配合,等刘凤秋将女儿收拾利索已然浑身是汗。顾不得擦汗,她还要赶紧下地生火做饭。为了节省时间,刘凤秋一早就要将全家人一整天的饭菜做出来,午饭和晚饭只需稍稍加热即可。

给丽莹喂饭也是一项体力活。刘凤秋要把百十来斤的女儿从炕上拉起,帮她把腿盘上,再拖到被垛前靠稳坐好。每一口饭菜都要嚼碎了喂进去,丽莹有时会自主吞咽,有时却毫无意识,只张着嘴,任涎液流满衣襟,她的双手不停地胡乱摆动,打翻饭碗是常事。刘凤秋一边小心地躲避丽莹的手臂,一边耐心地唤着:“老姑娘乖啊,吃饭了。”

丽莹是不幸的,从未享受过一天的健康生活。丽莹又是幸运的,遇到刘凤秋这样伟大的母亲,始终用爱护佑着她。数不清多少个夜晚,睡梦中的刘凤秋被丽莹的哭闹声惊醒。她总是充满慈爱地拍抚女儿,像每一位母亲对待新生儿一样,33年如一日。丽莹眼中那张亲切的脸上,从未闪现过愁苦和烦躁。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常年卧床不起的丽莹从小到大几乎没有过头疼脑热,甚至连褥疮都没有生过。去年春天,丽莹罕见地连续几天不肯吃饭,脸颊凹陷,眼看着瘦了一圈儿,刘凤秋急忙把丽莹送往医院。可是丽莹四肢蜷缩着无法配合检查,医生也无从下手,只好让她们回家观察。六神无主的刘凤秋只好央求村卫生所的大夫给丽莹打消炎药,她想肯定是哪里有炎症了。输了液的丽莹确实安静了些,但仍然不肯吃饭,这可愁坏了刘凤秋。她用纱布沾上盐水为丽莹擦拭牙齿,突然,她发现丽莹的舌根处有一大块溃烂,几乎覆盖了半个嗓子眼儿,原来这才是病根儿!对症下药,丽莹很快恢复过来,刘凤秋惴惴不安的心终于放下。

踏实厚重的母爱,在刘凤秋的诠释下,如潺潺清泉,晶莹剔透,经久不衰地蓬勃着生命的力量。

刘凤秋的院落井井有条,里屋外屋整洁有序,灶台上几乎看不到油污。若不是耳闻目睹,谁能想到这是有着两个残疾人的三口之家?

刘凤秋从16岁便开始在生产队挣工分,她巾帼不让须眉,专挑重活累活干,挣的工分比男人还多。那时有劳动竞赛,无论男人女人都抢着跟她一组,保准儿拿第一。渐渐地,刘凤秋这个劳动能手脱颖而出,被另一个大队勤劳帅气的小伙儿苏玉生悄悄地装进了心里。1979年的严冬,两颗年轻火热的心靠拢在一起。那天下着纷纷扬扬的小雪,他们手拉手走过村庄和田野,在相视对望中憧憬未来,一眼白头。

苏玉生是家中长子,家境贫寒且下面还有四个妹妹。刘凤秋刚嫁过去和公婆一共八口人挤在三间房里,实在住不开。婆婆结婚时住过的老房子还在,无奈之下,苏玉生满心愧疚地拉着新媳妇儿住了进去。老房子虽在,可也仅仅是没塌而已。那时候刘凤秋的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她和苏玉生都坚信,只要勤劳肯干,就一定能住上新房,过上好日子。大姑娘丽君就出生在老房子里,她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每逢下雨,桌上炕上到处摆满了盆盆罐罐,嘀嗒嘀嗒的水声,比屋外还要连绵。

如果时间定格在那一夜,刘凤秋的梦是甜美的,连屋顶漏下的雨滴在煤油灯下都折射出斑斓的色彩。只是,屋外的雨却越下越大。丽君出生不久,苏玉生便遭遇车祸重伤。人在医院抢救了两个月,总算保住了一条命。顶梁柱倒了,纤弱的刘凤秋不得不扛起全家的重担,没想到这一扛就是一生。一直到丽君记事的时候,刘凤秋都保持着超负荷的劳动强度。丽君说,那时候妈妈和舅舅在一人深的矿坑里劳作——筛出合格的石头装进一立方米大小的铁皮箱子,扛出矿坑,倒在装卸的大车上。在那座深深的、寄托着全家希望的矿坑里,妈妈是唯一一个女人。丽君眼见着妈妈一次又一次颤巍巍地爬出矿坑,蹒跚着向她走近,鼻尖和下巴,豆粒儿大的汗珠噼里啪啦地往下掉,天上那毒辣的太阳,简直要把妈妈烤干。妈妈的汗珠,哪怕穿越了数十年,依旧力道十足地拽着女儿的泪珠,扑簌簌地流。丽君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喃喃地说:“那时候多希望自己能快点长大,好帮妈妈一把。”

刘凤秋虽然是个弱女子,但从来都是言必信,行必果。丽君还记得,妈妈曾答应过她,等她上学时就能住进新房了。果然,丽君入学前,他们全家欢天喜地地搬进了新房。那真的是丽君见过的最“崭新”的房子,水泥没刷,红砖裸露,窗户没装,只钉了一层塑料布……这样的房子住了几年,刘凤秋夜以继日地四处打工,挣一点儿钱房子就完善一点儿,直到三年后才拉起电线,安上了电灯。

如果日子就这样细水长流地过下去,倒也还行。不知道夜深人静的时候,刘凤秋有没有这样想过。但命运没有给她多少喘息的时间,暴雨接连而至,刘凤秋只能一次次低下头,一次次用她那瘦弱的臂膀围成一道屏风。1991年,丽莹出生,生命的重担从肩膀压到心头。她常常盯着院墙角那株金银花的方向发呆。可她看的并不是墙里的花,而是墙外的海。怀丽莹的时候她正在庄里卖鱼,每天要去海边上货。一个阴雨天,甲板湿滑,她不小心落入海里。“一定是那次意外受了惊吓……”刘凤秋欲言又止,把这份自责深埋在心口,孕化而出的,是更加坚定而持久的爱。

麻绳专挑细处断。2007年,本就行动迟缓的苏玉生再次遭遇车祸,这次重伤几乎致命。“姑,这钱你拿去用,可别上火,家里还指着你呢。”“我没事,我不能倒,丽莹还等我喂呢。”刘凤秋故作镇定,却不知道嘴角肿起的大血泡早已泄露了满腹悲愁。后来,苏玉生保住了性命,可是刘凤秋的公公却在此时撒手人寰。苏玉生是家中独子,操持公公后事的担子又落在刘凤秋的肩上。送行的时候,苏玉生还不能动,被人架到三轮车上扛着白幡。狂风不止,吹得白幡猎猎作响,像是一声声悲鸣,为这个风雨中飘摇不断的小家。

作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种地、卖鱼、筛石头、刷涂料、打零工,只要能挣钱,刘凤秋从来不吝惜自己的力气,早出晚归是生活的常态。苏玉生的身体也在恢复,虽然落下了终身残疾,但在刘凤秋的照顾下,他已经可以下地行走,白天在家能为丽莹热热饭、换换尿布,让刘凤秋能够挤出更多时间去外打拼。

“再难,也得干,要不然一家人吃啥喝啥?不能等救济,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刘凤秋觉得,劳动是天经地义的,用汗水挣钱就算再苦,也心安理得。

刘凤秋家的日历牌上,详细地记载着她每天务工的收入。17日张家除草50元,18日李家间苗70元,19日侯家架秧80元……翻看近几个月的日历,最高的一笔收入是120元,后面写着“给老田家搬砖”。

“我年纪大了,去哪儿打工都没人要,只能在村里找点零活干。”

“我妈还想去刷涂料呢,可是她高血压,哪敢让她爬上爬下的。”

“可不能跟外人说我高血压啊,我吃药都是偷偷的,不然更不好找活了。”刘凤秋说,降压药都是女婿给买的,“我有个好女婿,特别孝顺。”

丽莹此时突然止住了哭声,世界随之安静,小院里细碎的花香飘进屋来。

刘凤秋待人真诚而温和,言谈沉稳。她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地回顾着多舛的岁月,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曾经的一场场风雨,如今在她的口中不过是一汪汪细流。

“感谢党给丽莹解决了低保,将来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刘凤秋最牵挂的还是丽莹,这一声声发自肺腑的感谢过后,她眉宇间饱经风霜的皱纹都舒展了许多。

在丽君眼中,刘凤秋不仅有着钢铁般的身躯和意志,还有一颗温暖柔软的心。13岁便没了母亲的刘凤秋比谁都明白,母爱是孩子内心深处最永恒的渴望。所以,再怎么贫苦和变故,她也不能让孩子应得的那份母爱缺席。“妈妈的爱像海洋,从没有因为照顾妹妹而忽略我。”小的时候,家家都吃不上细粮,一顿接一顿的棒子面儿饼总是吃不完。刘凤秋却总能变戏法一样每周给小丽君蒸一碗白米饭。那一锅棒子面饼中间花心一样的白米饭至今还飘着香,萦绕在丽君的梦里。

中专毕业不久的丽君曾和刘凤秋一起给一家商场刷涂料,收工后丽君看上一件衣服,想要试穿,却被服务员拒绝了。那一刻,刘凤秋拉起丽君的手说:“姑娘咱们走,以后你不能跟妈刷涂料了,你要好好学习,闯出一条路来。”丽君自学会计期间,刘凤秋不但帮她带孩子,还执意给她掏路费和考试费。“妈就是再苦再穷,也一定会支持你往高处走!”

刘凤秋不但是个好妈妈,好妻子,更是一个好儿媳。92岁高龄的婆婆,家里没有自来水,饮食起居都需要照顾。刘凤秋每天早上都要给婆婆送水送饭,再把老人的房间和院落打扫干净。三天两天不算什么,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通往婆婆家的长长的小路上,印满了刘凤秋蹒跚疲惫的足迹。她常对丽君说,百善孝为先,孝顺孝顺,只有尽孝了,以后才会顺。在刘凤秋尽心竭力的照料下,婆婆至今耳不聋眼不花,村里人都说,老苏家多亏了刘凤秋。

而刘凤秋却说,她能积极面对生活多亏自己的老父亲,尽管老人已故去二十多年,却仍是她心中的偶像。老人独自抚育年幼的刘凤秋,即便是被迫住在猪圈改造的窝棚里,也不曾有半点自怨自艾。他勤于劳作,温和守礼,点点滴滴的言传身教让刘凤秋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老人爱读书,丽君至今还记得,姥爷戴着用铁丝制成腿儿的眼镜,坐在炕上看书的样子。他一手举着书,一手将丽莹抱在自己盘起的腿窝上。从丽莹出生到姥爷去世的九年间,他几乎每天如此。

“人一定要自强,再难也要努力,不能让人看不起。”老人的家训传承不但铭刻在刘凤秋的心里,也深深融入晚辈们的血脉中。丽君夫妻从农村一路打拼到城市,都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家也有了稳定居所。大外孙子勤奋好学,在大学里年年以第一的成绩获得奖学金。刚满6岁的小外孙女聪明可爱,每当抱起这个小糯米团子,刘凤秋的笑容比晚霞还灿烂。

小院里,墙头的金银花在夕阳斜照下竞相绽放,香气愈发浓郁,微风拂过,那小小的黄白相间的花簇轻轻招展,就像凤凰头顶的冠翎一样动人心魄。金银花在秋季凋零后,还会奇迹般地长出红色的新叶囊,凌冬不败,因此还有一个好听的学名——忍冬——无论怎样的酷寒都打不垮她的坚韧,就像小院的主人一样,兀自开放,兀自芬芳。

作者:璧如

璧如,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秦皇岛市作协副秘书长、秦皇岛开发区小说艺委会主任,创作发表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品数十万字,发表于《长城》《长江文艺》《天津文学》《散文百家》等。

关键词:“双争”榜样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