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以各地常态选树的文明市民和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等先进典型为基础,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文联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采访进行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将持续推出《“双争”榜样》专栏,敬请关注。
《“双争”榜样》栏目,旨在更好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双争”活动不断走深走实,引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文明风尚维护者、美好生活创造者,以典型榜样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双争”榜样 —— 苏瑞广
苏瑞广,1935年生,河北宁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耄耋之年,他仍奋斗不止,努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打造“多点发力”的发展新格局。企业跻身中国纺织服装竞争力500强、中国印染行业30强。他心系社会,带领企业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捐资助教等社会事业。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2023年11月获评第九届河北省道德模范。
常青树的秘密
苏有郎
难得空闲,苏瑞广骑上他那辆墨绿色自行车,从办公大院来到生产区,这儿看看,那儿转转;一会儿到车间遛遛,一会儿跟工人聊聊……
苏瑞广已经89岁了,岁月悠悠数十载,眼看着宁纺集团在自己和员工们的努力下一天天长大,心里充满了欣慰……
一
苏瑞广又来到厂区,但见翠竹丛丛,引人注目。办公大院、员工居住区、生产厂区,一片片青绿四溢的竹林,清秀洒脱,摇曳生姿,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泽。
50年前的一幕幕不由回闪在眼前——
每天早晨,作为厂长的苏瑞广都提前上班,打扫满院飞舞的纸钱,清理不断落下的灰尘。棉织厂与火葬场合走一个大门,化尸窑烟囱里冒出的纸灰和没有烧尽的衣服片子经常飞满了院子。为避免影响工人情绪,他总是早早来到厂里,把院子打扫干净。
“干打垒”是大家的宿舍,大通铺是工人的土炕。宿舍门窗皆无,厂区乱七八糟。冬天阴暗冰冷,夏季潮湿闷热。三伏还没过完,褥子已全沤烂。没有食堂餐厅,树下就是饭场。大风天灰尘满碗,风雨日三餐难开。
磕磕绊绊之中,苏瑞广踏上了创业之路。
9间破旧厂房、16台手换梭布机,1.9万元启动资金。在倒闭的火药厂废墟上,宁晋县棉织厂上马了。重担压在苏瑞广肩上,他知道,这条路,希望与荆棘遍地,机遇与挑战并存。浆纱,没有浆纱机,大盆里用脚踩拳砸;没有空调,夏天增加湿度用喷雾器、脸盆喷洒;冬天,在车间生火烧大锅水造汽加湿。
苏瑞广1973年开始负责全厂工作,作为厂里一把手,他第一个决定就是为工厂寻到新址。
新址定了,凡是能自己干的工程,都自力更生。搞基建,大家重活累活抢着干。突击任务加班干,人人和衣而卧,砖瓦石料夜里到,随到随卸车。
布机安装会战,苏瑞广带头搬机件,到二三里外公路上背来一百多斤的棉纱包。
就这样,宁纺在艰难中启程了!
搬新厂址,搬一台开工一台。当年产量,不但没有下降,反倒比上一年超产百分之十还多!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没技术,二不会管理,你凭什么搞棉织厂?有人对苏瑞广说:“要是你能赚了钱,我一步一磕头去见你!”
基础太差了!没人相信苏瑞广能成功。
苏瑞广说:“赔了钱,我两年不要工资!”
“最初创业时,他虽然是厂长,但干活的劲头比我们还大。”段翠池今年69岁,是宁纺建厂时第一批员工,退休前任宁纺副总经理,说起苏瑞广,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想起那时来,自己都感动!”当苏瑞广向我讲述那些故事时,仍可看出,激动之情充满全身。
二
宁纺集团棉织公司的整体装备,是目前国内一流水平。看着工人们轻松熟练地操作着各种仪器,苏瑞广不由感慨万千。
1978年,宁晋县棉织厂按照上级安排,完成出口产品的生产任务。到年底,却因出口受阻,90多万元的产品积压仓库。那是计划经济,统购统销,坐等国家统一收购。不料,国家迟迟不收,市场上却布料奇缺。苏瑞广坐立难安,于是,自作主张,发动员工将布料带到乡村集市销售,很快被抢购一空。资金顺利回笼,企业得以发展。那时候,这行为,无异逆天行事。苏瑞广四十出头,年逾不惑,不是一时头脑发热,他深知其中利害攸关,可企业要发展,工人要吃饭,不能干等啊!
创业艰难百战多。20世纪80年代初,为拥有终端产品,苏瑞广决定上马割染生产线,刚开始有关部门不批准。苏瑞广一面加紧建设,一面多方寻求支持。那阵子,他早上三四点起床,包里装上干粮,带上行军壶,奔地区,上省城,托关系,找熟人。蹲在人家大门口,一等几个小时。白天见不到人,晚上在人家门口死等。累了困了,蹲在桥下或进车站候车室打个盹儿,一个多月没睡过一个囫囵觉。终于,项目保住了,苏瑞广却掉了十几斤肉。
“一日无为,三日不安”。2001年夏,苏瑞广去山东考察,途中不幸发生交通事故,头部被撞了一个大口子,鲜血直流,被送到附近一家医院治疗,一起出差的同事想在医院陪护,他说:“不要管我,考察要紧,你们换车先去,我处理好伤口去赶你们。”伤口太长,医生缝了十几针,苏瑞广头上被缠上了厚厚的绷带。医生建议苏瑞广住院治疗,他怕耽误工作,坚决出院。
东北一位客商来厂里洽谈业务,苏瑞广戴上一顶帽子,与客商谈了两个多小时。客商莫名其妙,临走时,悄悄问工作人员:“你们老总感冒了吗?这大夏天的,怎么还戴着帽子?”2016年10月,81岁的苏瑞广千里迢迢,带队去上海参加国际纺织面料博览会,他把日程安排得紧锣密鼓,3天接单300多万米!展会刚结束,他又带队去徐州、南京等地考察房地产市场,为宁纺地产项目建设寻找新方案,这次一行,不到五天跑了4000多公里。
苏瑞广与我聊起这些故事,平平和和,轻描淡写。
三
有句老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技术领域更是如此。苏瑞广却说:“我希望同行越来越强大,只有这样才能逼着自己努力,倒逼自己强大。”
宁晋县有“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之称。鼎盛时期,纺织服装企业达1500多家。2005年,宁晋县企业家协会推选苏瑞广担任会长,次年,又推选他任宁晋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会长,同时,担任河北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乘此之便,苏瑞广几乎把宁纺办成了一所大学校,每年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培训全县企业管理人员。他亲自编写教材,亲自讲课,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先后为耿庄桥镇、贾家口镇、大陆村镇等乡镇和晶龙集团、永进集团、凯宁制衣等企业进行管理培训。如今,宁纺已成为河北省中小企业远程教育培训基地,系统性、连续性的培训持续不断。“讲人品,出精品”是他每次讲课的必讲主题,也成为他的“金牌课程”。他还免费担任管理咨询专家,从产品规划、生产流程、到经营管理,进行梳理,分类指导,分文不收。他把这种义务培训当作了一项公益事业。
2007年前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遇到险滩,市场波起云涌,很多企业订单骤减,朝不保夕。而宁纺订单不断,脚稳路平。苏瑞广对同事们说:“咱不能眼睁睁看着那么多同行饿死,而自己却撑着。能帮一把就帮一把,钱是赚不完的。”他把一些生产计划下放给这些企业,主动让这些企业为宁纺生产半成品,帮他们渡过难关。
如果说,苏瑞广作为县企业家协会会长,帮助本地企业是分内之事,那么,帮助外地企业甚至“对手”,一般人实在难以理解。
灯芯绒生产技术是宁纺的一大制胜法宝。2005年,石家庄一家印染厂,原生产平斜布为主,准备生产灯芯绒,可是没有技术,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宁纺请教。出乎他们意料,苏瑞广不仅热情接待,还不惜代价,专门拿出一条生产线,派最好的技术员,逐道工序进行培训。整整两个月,他知无不言,倾囊相授,不仅不收培训等费用,还管吃管住。
同年10月,一位老客户找到苏瑞广,说山东滨州华纺股份有限公司想学习生产灯芯绒,研究半年都没弄成,请教本地几家企业都被拒绝。他们又去南方求教,也吃了闭门羹。万般无奈,来求宁纺。
山东滨州华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与宁纺同在华北地区,在多个生产线上同台竞技,且规模和实力,远胜宁纺,他们没有抱一丝希望,只是试试看而已。令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苏瑞广毫不犹豫,当场爽快答应,倒把对方弄了个心里一怔。
李丰才和冯继学是厂里技术尖子,苏瑞广让他们带上500米布样去传经,临走时再三嘱咐:一定要把所有技术传授于人,否则别回来。
李丰才和冯继学不理解,当年,李丰才和冯继学在学习这技术时,可没少遭人白眼和打压。1985年,李丰才和冯继学被厂里派往南方各纺织企业学习技术。人家是严防死守,厂子大门难迈进半步。万般无奈,他们化装成客户、机修工,又被识破赶出,好不尴尬和凄惨!
“将来他们强大了,岂不威胁到咱宁纺的市场地位?”公司上下议论纷纷。
“我们是竞争对手,但也是同行。帮助他们,一方面为将来合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市场是块大蛋糕,如果有一家能够和我们联合打市场,一起把蛋糕做大,岂不也是好事?再说,我们宁纺这一路走过来,不也是得力于无数的领导、同行、朋友的帮助、扶持吗?要不然,我们不知道已经死过多少回了。不要害怕对手,对手和合作者,是可以转化的。”苏瑞广耐心解释道。
早在1992年,宁纺曾帮助过一家纺织厂,不料,对方利用价格优势,争客户抢订单,一度在市场上对宁纺构成巨大压力。
苏瑞广却不以为然:“没事。你看,他们给我们压力,也给了我们动力,使我们不得不改进技术提高水平。我们今天不是还好好的吗?甚至比他们过得还好呢。别人有需要,我们有能力,伸出一把手,早晚不吃亏。都在行业里打拼,谁知道我们将来会遇到什么困难,那时候,如果求别人,人家能不管咱?”
还真让苏瑞广说着了,后来,宁纺上涤棉线,技术遇到难关,而这正是山东滨州华纺股份有限公司的强项。对方知恩图报,得知宁纺遇到难题,二话不说,倾情相助。一来二往,两家企业情深意浓似兄弟,成就一段佳话。
苏瑞广与同事们总结此事: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竞争,只有竞争,才能激发斗志和潜力。一个行业,一旦没有了竞争对手,也就离寿终正寝不远了。
四
苏瑞广,1935年农历四月出生在河北省宁晋县侯口乡香亭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与众不同的是,他的父亲念过“四书”“五经”,曾给村里小学生编写过教材。父亲善良明事,识大体,顾大局,聪明能干,靠双手土里刨食勤俭持家,竟积累了八十亩地。家庭殷实,经常接济乡邻,扶危济困。
良好的家风深深地影响了苏瑞广,“讲人品,出精品”,成为他治厂为人的原则。河北宁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连续50年不亏损!如今,已成为集纺纱、织布、印染、服装、房地产、酒业、金融业和新材料、环保技术于一体的大型集团企业,成员16家,总资产近20亿元,员工5000多人。近几年,宁纺每年上缴1亿多元税收。
华灯初上。苏瑞广吃毕晚饭,漫步于近千家员工居住的小区,慢慢地走过一栋栋楼房,经过一扇扇窗下,各家各户窗口里透出的温暖灯光,在这位老人的心中汇聚起新的奋斗豪情。
作者:苏有郎
苏有郎,《邢台日报》文艺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文艺报》等发表作品多篇。曾获中国新闻奖、孙犁文学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著有《国树》《铁血后卫董振堂》《苏有郎纪实散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