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 > 文明河北 > 时代新风

红色家风故事|刘文福家庭:崇德向善 爱国拥军

2021-12-15 14:03:00 作者: 来源: 冀云
分享:

喜峰口

在这片砥砺民族精神的红色土地上

有一个普通的小山村

村子里有这样一个家庭

他们崇德向善 爱国拥军

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

谱写出了一首令人动容的拥军赞歌

今天的红色家风故事就带大家走进

刘文福家庭

1953年,刘文福出生在河北省迁西县滦阳镇铁门关村。这里是冀东革命老区,也是著名的《大刀进行曲》诞生地。刘文福的父亲是一位支前模范,父亲一生虽然普普通通,但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怀一直影响着这个家庭。父亲说,新中国成立前,家里祖祖辈辈过着流离失所的日子,是共产党让我们过上安稳幸福的新生活,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一点。年纪小小的刘文福在心中便立下志愿:一定要记住父亲的话,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刘文福的拥军情结,源于内心的红色记忆和参军夙愿。从儿时起,便常听父亲和乡亲们讲述当年长城抗战的英雄事迹和“冀热辽拥军模范”吴凯素护理90多位八路军伤病员的传奇故事,那些感人的细节常常让他热泪盈眶。父亲说,要像拥军前辈吴凯素那样,做一辈子的拥军传人。

18岁那年他想报名参军,但因为家里还有8个年幼的兄弟姊妹需要照顾,只好放弃这个念头。1971年,他当上民兵排长,除了认真训练之外,还把帮助军烈属当作应尽的责任。军烈家属们谁有了困难,他都会去搭把手。20世纪9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刘文福创办了迁西福珍全公司,也积攒了一些钱,便第一时间拿出10万元,给县里的军烈属挨家挨户送去大米、白面和花生油。刘文福致富思源,那时他默默地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一定要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尤其要向拥军前辈们看齐,让拥军优属成为自己一生的责任和事业,这辈子一定当好拥军优属传人。

2005年,刘文福第一次踏入大秦电气化铁路滦河特大桥守桥部队的营房,看到官兵驻地设施陈旧、训练场地简陋,他当即拿出2万元钱,希望帮助官兵改善一下居住和训练环境。此后,每年他都代表企业专程到这里慰问,直到2013年部队撤离。他曾为家人身患癌症、家境困难的驻迁武警中队两位战士每人捐款2500元;为家里遭受水灾的3名驻唐火箭军部队战士每人捐款2000元;为母亲患癌症、需要年年化疗的驻迁武警干部送去慰问金1万元……30年来,刘文福的拥军足迹遍布全国,他远赴张家口、天津、北京、石家庄、三亚等多个城市,走进火箭军部队、空军训练团、武警部队、海军部队和消防部队等,先后为拥军投入1000多万元。截至目前,刘文福累计在扶贫济困、助教兴学、敬老爱老、爱国拥军、抗击疫情、乡村振兴各种公益慈善事业上捐款捐物1亿零5百万元。

刘文福不仅仅把拥军爱国当成自己的人生信条,更把“崇德向善、爱国拥军”作为家训一代代传承。2000年,刘文福创业正红火的时候,他决定送女儿刘延珍去当兵。走进部队,她刻苦训练,严格要求自己,当年就成为通信班班长,后来两次荣立三等功。在刘文福的带动下,老伴儿、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都加入了拥军的行列。2003年至2010年,刘文福经营的企业步入发展快车道,规模越来越大。然而,最需要人手的时候,他却将3个侄子叫到身边。“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大伯总觉得当兵最能锻炼人,希望你们到部队去,学真本事!”就这样,3个侄子也先后参军入伍。孩子们入伍后多次荣立军功,还入了党。每年全家团聚时,刘文福总要向4个“当兵的人”敬酒,总会重复一句话,“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你们参军报国是咱全家最大的光荣!”

30多年来,刘文福家庭拥军优属的先进事迹被人广为传诵,也因此获得了众多的鲜花和荣誉。刘文福先后被评为“河北省拥军典范”“美丽河北·最美双拥人物”,并被评为全国年度拥军人物。对此,他淡然一笑,“我做的还很不够,但生命不息,拥军不止,我将和我的家人一起,沿着这条拥军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这就是一名老村支书不老的拥军情怀。

关键词:红色家风故事责任编辑:段涛